谯仕彦,1963年出生于阆中县宝马乡大柏垭村(现阆中市洪山镇金山观村)。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教学科研与技术转移工作,在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代谢、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与产品研制、饲用抗生素替代核心技术和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解决饲料蛋白质资源短缺和抗生素过度使用这两个制约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奖项;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被评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洪中嘹亮/书声琅琅/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阆中市洪山中心校的校歌,歌声嘹亮,余韵悠长。这所位于阆中偏远农村的中学,先后走出了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谯仕彦,他们堪称名副其实的“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初,谯仕彦从阆中的乡村走出,40多年后的2021年,谯仕彦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40年星月流转,40年沧海桑田,从农村娃到院士,谯仕彦走过了一段不平凡之路。“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是国家饲料产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在南充市融媒体中心的专访中,谯仕彦先生敞开心扉,畅谈自己的职业愿景。他深情地表示,将秉持脚踏实地的态度,带领团队成员在动物精准营养领域创新突破,力求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洪山,位于阆中城东南方,是阆中偏远乡镇之一,因境内有洪山庙而得名,距离阆中主城区20公里。沿阆洪公路行驶大约40分钟,到达一个名叫大柏垭的地方,就到了谯仕彦的老家。
洪山是一个大的中心场镇,原来下辖5个乡,大柏垭就是原宝马乡的一个村子。“老家下面20米远的地方就是大柏垭小学,我在这里读了五年小学、两年初中。”谯仕彦回忆道,初中毕业后,他升入洪山中学(现洪山中心校)读高中,这所学校在当时是一所新办的农村中学,正步入其招生的第三个年头。
那时候,交通不便,从老家大柏垭到洪山场镇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谯仕彦从来没坐过班车,因为太贵坐不起,车次少,时间也不合适。20多里的山路,谯仕彦背着15公斤重的“口粮”,要走3个小时,路上口渴了,就找两片梧桐树叶对折,从凉水井里舀水喝。遇上下雨天,怕磨损鞋子,就光着脚在碎石路上前行。
当时家里每个月给谯仕彦5块钱,一到学校,他就全部交给老师作生活费,零食就是啃生红苕。早上米饭就着咸菜吃,中午晚上米饭加葱花汤,汤里油星很少,一周吃一回红烧肉,打牙祭。饭都是学校食堂蒸的,米饭里多半是红苕。
尽管条件如此艰苦,谯仕彦在学习上却十分刻苦。“他在学习上勤奋、刻苦,平时很少与同学闲聊,上课的时候听讲非常认真,下课后有不懂的地方追着老师问。”谯仕彦高中的同班同学蒋清伟说,谯仕彦上学时求知的欲望很强烈,尤其喜欢理科,化学和物理是他的强项。
罗宗平是原洪山中学副校长,也是洪山镇金山观村人,谯仕彦既是老乡也是小学、初中阶段的同班同学。“谯仕彦从小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有两个特点一直伴随他,就是勤奋和专注。”罗宗平回忆道,两人当时都考入洪山中学,但不在同一个班,高中时期谯仕彦依然保持勤奋专注的优点,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罗宗平说,作为地道的农村娃,吃苦和勤奋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共有的品质,但谯仕彦身上那种专注和探究的精神很多人都不具备。“那时候,住校生在地上打通铺,别人闲聊,谯仕彦都能静下心来学习。”1982年,谯仕彦顺利考上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
2010年,谯仕彦所在的洪山中学高80级同学三十年聚会在阆中举办,谯仕彦回乡参加了同学会。谯仕彦和同学们一见面,大家都十分开心,谯仕彦还主动和同学们讲述了他高中毕业后的求学经历,包括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的求学历程。那次聚会,谯仕彦对同学们说,他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院士。
2021年11月18日,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谯仕彦荣列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六年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唐华俊,也是阆中市洪山镇原宝马乡人,也曾在洪山中学就读。“勤学、有志向是两位院士的共同优点。”罗宗平说,“一所农村中学,走出两位院士,真的是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上高中时,谯仕彦将学长唐华俊视为榜样。高考那年,谯仕彦最初想报考的是另外一所农学院。后来,他的高中老师建议他报考了如今的中国农业大学,这位老师已经去世了,谯仕彦说,他前几年还见过这位老师,老师对他说:“帮你报对了,应该出去走走,看看更大的世界。”
谯仕彦学的是兽医,本科毕业后留校,一年后报考了动物营养专业的研究生。“那时候我们国家饲料产业刚刚兴起,而我是学兽医的,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关系很密切,所以就报考了这个专业。”谯仕彦告诉记者,从那时候起,他的一生就和动物营养学联系在了一起。
在谯仕彦报考动物营养专业研究生之前,远在欧洲的瑞典就已经立法禁止饲料中使用抗生素。谯仕彦介绍,20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多个国家先后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到21世纪初,这种做法越来越普遍,许多西方国家效仿,“当时我们就觉得,这会是饲料研究未来的主要趋势之一。”
“禁用抗生素简称禁抗,饲料禁抗后,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将得到控制,动物产品的抗生素药物残留隐患也会随之消除,保障肉蛋奶类食品安全健康,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谯仕彦进一步说,饲料禁抗可以引导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企业升级经营模式,更多运用高新科技手段,让产品的科技含量更高,帮助中国畜牧业真正走上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2000年,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这是经科技部批准立项成立、我国饲料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谯仕彦就在这个中心工作,他和他的团队在这里研究抗生素的替代技术和产品,并取得多项成果,如抗菌肽的研究等。谯仕彦说,“我们这个行业跟别的科研不太一样,应用性很强,要按照国家需求来做工作,有时候特别难,但却不能放弃,咬着牙也要做出来。”
2020年7月,我国畜禽饲料进入全面禁抗时代,对于饲料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也意味着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重要。“饲料中不再使用抗生素了,但治疗中仍在使用。如何减少治疗中抗生素的使用量,是我们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动物要养好,肉蛋奶的产量、质量不能降低,但抗生素还要减少使用,怎么办?”谯仕彦表示,动物营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领域,治疗减抗的工作还远没有结束,任重而道远。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40多年来,谯仕彦致力于饲料禁抗和饲料减粮两项重要工作,在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代谢、低蛋白质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与产品研制、饲用抗生素替代核心技术和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传统的农家养殖,一筐草、一桶泔水就能养活畜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规模化的养殖逐渐替代传统的小农户散养,这保证了肉蛋奶的产量和品质,但同时也提升了对粮食的需求。饲料全面禁抗之后,进一步减少玉米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也是谯仕彦重点攻关的方向。
“2005年以前,我们国家进口的大豆主要用于榨油,2005年以后,逐渐转为用于生产豆粕,而豆粕是做饲料的主要原料之一。”谯仕彦说,“当时我们就认为,这种局面是难以持续的。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做饲料减粮的研究,也就是研究怎样少用豆粕,多用氨基酸,并且保证饲料的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谯仕彦说,树立大食物观是我国建设农业强国、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战略需要。除了提高粮食的单产之外,还要保障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为了降低蛋白质饲料进口依存度,谯仕彦提出用工业生产的氨基酸替换大豆。经过多年努力,谯仕彦团队研制了多种新型饲用氨基酸,取得了突破、做出不小贡献。
“十多年来,我们的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我们现在可以利用粮油果蔬加工的副产品、秸秆资源等,通过生物技术,做成饲料,让它们替代粮食,减少粮食的消耗。”谯仕彦说,“当前,我们正从饲料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蛋白质的结构如何更好地匹配方面,研究更好的方法,减少豆粕和玉米的消耗。”
通过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谯仕彦和团队将畜禽饲料中豆粕占比从17.3%下降到14.5%,每年减少大豆使用1400万吨,扭转了过去畜禽饲料中豆粕占比逐年增加的趋势。谯仕彦说,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宗旨,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粮食,生产最多的肉蛋奶,“这一点,过去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
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坚韧与持之以恒必不可少,谯仕彦身上便具备这种坚韧与执着的精神。“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从事动物营养研究,获得了一些荣誉,这离不开前辈和老师们的培养。在未来,我希望自己能踏踏实实工作,为畜牧业和饲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对于未来,谯仕彦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从农村娃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谯仕彦一路奋斗、一路求索,在实现人生梦想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的人生故事和科研精神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面对家乡媒体,谯仕彦讲述了自己与乡村、求学、农业相关的故事。
记者:人们都说您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是读书改变了您的命运,当年求学之路有哪些难忘的记忆?
谯仕彦:我们那个年代,农村娃要想改变命运,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参军,另一条是读书。对于我来说,后者更适合。读书当然是非常艰苦的,有三件事至今让我记忆深刻。第一件是看露天电影,那个时候村子里没有通电,就读的洪山中学有发电机,每半个月放一次露天电影,那情景至今难忘;第二件是干农活,放学回到家,我妈就喊我干活,割草、放牛、捡牛粪,什么都要干,自食其力挣到工分后,我觉得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第三件是照毕业照,初中毕业那年,因照毕业照我第一次进城,第一次感受到外面的天地很大,感受到城市的不一样,觉得自己应该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谯仕彦:早些年还是经常回到家乡,现在时间要少一些了。每次休假回村,都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家家户户都想煮点好吃的招待我,乡亲们的情谊我始终记在心上。其实,每次回来家乡都有变化,就农村来说不仅仅是水、电、气、路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变化,农村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在以往是无法想象的。
记者:对于南充产业的发展,结合您的研究专业,您有哪些建议?
谯仕彦:我一直在关注南充的发展,比如阆中的保宁醋、张飞牛肉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发展食品产业也有一定的基础。我长期搞学术研究,也希望为家乡发展做一些贡献,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些优质资源介绍到家乡。我也会向相关专家请教,听取他们对于家乡产业发展的宝贵建议。阆中的牛肉产业有一定基础,但要做大做强,还需要解决饲料市场问题、繁殖技术问题,降低生产成本,把产业链建立起来。
记者:作为一名科学家,对家乡青少年您有什么想说的话?
谯仕彦:不管在什么时代,青少年都要刻苦学习、追求梦想,始终保持一颗奋发向上的心,始终充满正能量。作为一名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我希望青少年多关注农业和农村,努力学习本领,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