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点杂质都不能有,动作比绣花还细致 ——蚕种场里的春种接力 工人们正在分拣健康的蚕蛾 6月11日清晨6点,天边泛起鱼肚白,阆中蚕种场黄土坡制种基地的春蚕制种车间早早亮起灯来。近来,今年第二批春蚕制种进入关键期,削茧、鉴蛹、拆对、投蛾……在30多名工人熟练的手中,各道工序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一盘盘经过精心挑选分拣的蚕蛹被小心搁在木架上,桑蚕“春种密码”在这里编织和延续。 “得选蛹体饱满、颜色鲜亮的!”王大姐是这里的“老员工”,此刻的她戴着白袖套,指尖在棕褐色蚕蛹堆里快速搜寻。这些蚕蛹来自头批春蚕,随着剖茧刀划过茧壳,饱满蛹被挑出,干瘪的则被归入淘汰堆。做了20年蚕种工的李阿姨笑称:“就像给蚕蛾‘选对象’,差一点都不行!” 工人将受精后的雌蚕蛾均摆放在专用产卵纸上,为雌蚕蛾产卵做准备。 蚕蛹大概经过10至15天就将羽化为蚕蛾。记者看到,先行羽化的蚕蛾中,雄蛾开始振翅寻偶,交配区已铺满油纸。工人将筛选后的雌、雄蛾按比例摆放,蚕蛾展开米白色翅膀,尾部缓缓贴合。“得让它们待够12个小时,才能保证产卵质量。”技术员小张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指着交配室里的温控器说:“那里的温度必须保持25℃,湿度分毫必较,太干产卵少,太湿则易发霉,全靠工人24小时轮班照看。” 交配后的雌蛾被移到产卵框,尾部坠下黄亮蚕卵,像撒落的小米粒。工人们戴着薄手套挪走产卵蛾,油纸下便是密密麻麻的“金豆豆”。负责收卵的陈婶眼镜片后透着认真:“这批卵要供200多户蚕农,半点杂质都不能有!”她用竹片刮去卵边残体,动作比绣花还细致。 刚产的蚕卵像娇嫩婴儿,被搬进恒温恒湿的保育室。卵粒分层摆放,工人每4个小时查一次温湿度,就盼着它们顺利“醒”来。蚕种工小吴去年从浙江回乡,干起了这一行,“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这里面藏着大学问。看蚕卵从淡黄变深褐,就像等春天发芽的种子,充满了期待!” 产卵中的雌蚕蛾 车间外,桑树抽着新叶。这批历经剖茧、交配、产卵、保育的春蚕种,下月就将奔赴蚕农家中。阆中蚕种场里,手工的温度与科技的精度交融,一双双布满茧子却又十分灵活的手,正为乡村编织致富“丝缕”——这不仅是蚕种生产,更是一场传承与希望的接力。 据悉,为了使家蚕品种得到更好保护,阆中蚕种场建立了国内首个桑蚕品种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了126个家蚕品种。其中,育成品种81个,基础育种素材20个,特殊品种6个,突变基因19个。种植桑树品种253个,包含叶用新品种159个、果用18个、果叶兼用25个,以及野生桑36个、园林观赏型15个。
审核:姚海
责编:孟冰 编辑:慢慢
来源: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梁洪源 文/图 阆中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