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水观镇小学校立足200亩农田资源,联合农技站、家长委员会,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打造跨学科“稻香课程”体系,通过七大主题实践实现“一育带五育”育人目标。
学生观察水稻种植过程,记录自然细节与劳动节奏,现场创作“泥足记”“水田课堂”等主题习作。经互评与教师指导修改后,汇编《青青稻苗作文集》,收录诗歌与散文作品。
老师们引导学生到田间,测量不规则稻田面积,运用割补法计算后,结合卫星测绘数据对比误差,探究数学原理的现实应用。
农业技术员示范插秧流程后,学生分组参与拉线定位、选秧插秧等劳动过程,记录了《稻田劳动日志》。通过“劳动积分卡”激励体系,提升学生们的参与度,培育吃苦耐劳精神。
科学教师先教授显微镜使用基础知识,学生们分组采集不同地区的水体和土壤样本,测定土壤酸碱度、观察水质、检查有无微生物,用放大镜观察稻田昆虫,以实验记录表深度解密田间生态。
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观察水田光影变幻、学习构图方法、体会色彩转换,运用多种绘画媒介,创作出风格各异的稻田景致。
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农事动作节奏特性,将插秧动作转化为舞蹈元素并配合《悯农》乐曲,学生田间演绎“插秧舞”,以艺术形式传递节约粮食理念。
在稻田附近堰塘区域,教师策划了“呛水体验”“救援接力”“30秒憋气挑战”等安全教育活动,孩子们直观感受溺水紧迫感并签署防溺水承诺书,主动担任“安全宣传员”,助力家庭安全教育的普及。
当课堂与阡陌相通、知识与劳作相融,这场扎根乡村振兴沃土的教育实验,既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当代诠释,更是“双减”背景下优化教育生态的生动实践。水观镇小的“稻香课程”生动展现了让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成长与土地同频共振,为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根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