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文化由来已久,阆中先民栽桑养蚕的历史也可追溯至先秦,阆中丝绸,唐代即为贡品。1915年,阆中丝绸在美国举行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奖。阆中丝绸,为阆中绽放了光彩,也给世界留下了“阆中记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历史文脉已基本找不到实物佐证。然而,在阆中三庙境内,还保留一座完好的蚕丝庙(玉皇宫),实乃阆中丝绸文化的“活化石”,为传承丝绸文化、发展文旅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阆中三庙虽地处阆中偏远的东北部,与巴中恩阳接壤。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至今保存的文物胜迹众多。沿三庙场镇汪家楼(花房子)顺山而上,经过约十分钟的车程,便来到蚕丝山上,蚕丝庙(玉皇宫)就坐落在这座山的山顶。站在这里放眼望去,地势开阔、风景秀丽、美妙如画。雾天的早晨,站在山头远眺,白浪蒸腾、波浪涌动,脚下浮动缕缕云烟,如梦境一般,使人陶醉于宽慰轻松的意境之中,可以静听松涛天籁,坐观云海禅境。 由于到达山顶有一段距离不能通车,在农家小院停好车,顺石阶而上,便达到蚕丝庙(玉皇宫)大门前,整座庙宇四周长满了松柏,庙宇也就这样像珍贵的宝贝一样被大山轻柔的围抱在山顶。庙宇大门前有一片院子,院子里被乡友和当地百姓置放了整齐规范的石桌、石凳,如有那份闲心,坐在这里,三五好友,喝茶聊天、觥筹交错,甚是惬意。 站在大门前,举目向前看,整座庙宇的大门全由规范整齐的山石堆砌而成,大概约3米高。经过岁月的沉淀,山石基本都呈现风化痕迹,但更显历史风韵。大门的正上方庙顶门楣书写“玉皇宫”三个楷体大字,门楣已部分损毁。玉皇宫门额题刻下方是十位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的人物塑像。塑像下方是一幅横联:阴骘(zhi)下民(暗中默默地使下民安定,寓意护佑一方黎民百姓安定祥和)。大门二侧有两幅楷体对联,外联为:自有求必应;信无福不增。内联为:道长观炳耀;神共显威灵。外联与内联之间左右分别塑有两尊形象精美的彩绘门神石雕,气势威武的护佑着这方院落。石门外侧石座上还蹲卧着两尊石兽,精致乖巧,活灵活现。 从大门拾级而上,向内走四五步,便来到内院。这是一个四合院式的院落,前方正厅是神龛位,几尊圣像大小各异、栩栩如生,那其中就有蚕神嫘祖吧(嫘祖,也写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左边和右边分别是置放香蜡、草纸的八仙桌等物品,简单质朴,但又沧桑厚重、灵气满满。神龛前有一方天井,天井内铺满青石板,古朴幽静。遥想要是雨水季节,和几位神仙在此听雨观天,那是多么惬意的一件雅事,既有神灵护佑平安,并且在古时,一方天井更是四水归堂、财源尽收的寓意。从正堂望出去,一扇石门所漏出的庙外风景青绿苍翠、生机盎然,为这方院落更添一份优雅和灵性。 站在天井内转个身,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门的后壁。这后壁更是沧桑厚重。门楣上书写“百神主”三个大字,大门的两边书写一副对联,上联:庙貌巍若皇威俨然镇宝嶂;下联:蚕丝茂兮文蔚炳也灿玉峰。这里清晰的表明蚕丝二字,与今天的地名蚕丝山和当地人俗称的蚕丝庙相吻合。对联的外侧石壁分别是两幅题刻,题刻记叙了庙宇的来历、重建以及功德情况,一幅落款显示,皇上大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夏五月中浣-谷旦-立,石匠:陈坤元。另一幅落款显示,皇上大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夏五月中尝浣-谷旦-立,木匠:周光赞。由此证明,两幅功德碑均为同一日期分别由两位工匠刻制。从这上面密密麻麻的姓名和钱两数额可以遥想当年在此修建此庙宇实乃方圆百里的一件大事、盛事、喜事。 闻之庙□(之?)貌也,所以壮观瞻,亦所以栖神灵也。无如此地,山势嵯峨,世代久〔远〕,风飘雨洒,其□□□□□□/古址虽存,而神庙俱毁。其所遗者,仅有一钟,铸自天启之年,仆于庙基之内。越我朝嘉庆乙〔亥〕,□□□□□/所窃,萃众查获,赔偿十金,以作创刹之资。但功大积少,难以骤企。爰是领袖、山主人等公,出嘉□□□□□/议粜【繁体“糶”】,合为出贷。至道光癸巳年,积累三百有余金矣。兼化遐迩【遐迩:远近】,仁人向善。遂即竭诚公理,复创庙基,□□□/宇,重塑圣像。爰成石功,以免风雨飘零之虑。由是,将古所谓北山子,继取名云蚕丝山者,今则更其名曰“玉皇/观”,以其为天之宰百福由降,因名获吉。庶几,保障一方,文星炳蔚,民物安阜。云尔。业儒-张德化-敬撰 从此碑文中大概可以看出,此地自古地势险要,实乃神仙居住之地。原有的神庙全部毁掉,但从遗存的钟可以看出,明朝天启年间始有此庙。然后在清朝道光年间,由众人出资,重修此庙、重塑圣像,保留名称蚕丝山,又更名为“玉皇观”(据查,玉皇宫所供奉的神祇一般包括玉皇大帝,它是天界至尊神,也就是民间尊称的“老天爷”,在道教神界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诸神的象征,更是统领万神的尊神,在信教群众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当然,玉皇宫还有其他一些供奉的神祇),以护佑一方平安、保障一方人文荟萃。另一幅题刻内容为: 盖闻所以叙庙宇之由来,而源流既叙,不复再叙矣。何则《易》曰:“躁人之辞多。”倘必再叙,将言之烦数,未免致厌。君子/之观,第由来虽罄,而功果足述。忆此庙,自癸巳岁九月兴工,越甲午年三四月功未完成,而瓶罄兴嗟,倘或废于半/途,空劳诚心一片。是以,领袖、会首人等募化四方,仁人君子不吝锱铢。历五月,共结善果。缘是竖一碑,众善士/姓名,逐列于左,昭垂万古而不朽。以是为序。 此碑文主要叙述了该庙宇修建的艰难和不易。由此,也可以看出此庙宇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之不易: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后被损毁。清道光年间由众乡亲出钱出力,重修此庙,保留至今。而关于这座庙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近年来,当地乡友及百姓为感念这一座庙宇对这一片土地及土地上人们的护佑,铺筑上山路基、改造庙宇院落,增建庙宇圣像……。 由这座明朝天启年间就开始存在的祭拜蚕神的道教庙宇,想到了古时当地人们栽桑养蚕、发家致富的盛景。今天,它显然应当是承载阆中丝绸文化的地理符号和实物坐标,这也不由得让人想起阆中的丝绸历史: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从事养蚕和抽丝的劳动,《说文解字》甲骨文中的“蜀”字,就是蚕的异名,可见,古之蜀地是我国最早养蚕和生产丝绸的地区之一。《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盛产桑蚕、麻、鱼、盐……”作为巴子国国都所在地的阆中,其栽桑养蚕之盛,也就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公元214年至221年,张飞为巴西郡太守,在发展地方蚕桑方面也有很多功绩。在唐代,阆中丝绸更是成为宫廷贡品。《明实录》载:“当年山西潞安进贡绸缎,要采用阆丝”。明代著名学者郭子章来到阆中,立刻被繁盛的蚕桑丝绸所陶醉,连夜挥笔写下自己的感慨:“经过浙江到四川,所见湖州和阆中蚕桑最盛”。清光绪年间,阆中新纪元丝厂生产的《红鸡牌》过盆水丝远销上海。20世纪初,阆中相继建立了泰丰丝厂,该厂生产的“莲花牌”丝绸1915年获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四等奖,1924年又获博览会特等金奖。当时缫丝织绸工厂、作坊沿江西会馆至龙神祠一带相继建立,阆中的“机房街”便由此得名。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成立阆中蚕种制造厂。 建国以后,阆中蚕桑有更大发展,誉为亚洲最大的蚕种基地一一阆中蚕种场,是三级养蚕、四级制种的综合性蚕种生产基地。接着阆中又建立大型丝绸企业阆中丝绸厂、阆中绸厂,市属丝绸企业6家,生产绸、缎、绫、罗、绉、纱以及乔其、丝绒等织花、印花、刺绣真丝面料和丝毯,花绸总产值三分之一强。桑蚕丝绸实物质量,1983年已名列全国第一。产品远销住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西欧、非洲、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阆中绸厂为上海内迁厂,国家二级企业,年产丝织品450万米,印染能力1 000万米,砂洗能力100万件以上。除生产军工品外,还生产仿真丝系列及方巾、刺绣丝织工艺品以及洗染砂洗服装等深加工产品。1980年,我国发射火箭回收的降落伞,就是该厂生产的,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并特赠火箭发射纪念模型一个。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全球发展战略。阆中为再现历史和文化,招商引资打造阆中古城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进行文旅融合全域布局。我们深信,通过这条路,如同蚕丝庙(玉皇宫)这样的丝绸文化重要载体会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促进乡村振兴和一方经济发展,进而造福一方黎民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