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清光绪乙未年(1895)张之洞由两江总督还位于湘广总督后写下的《锦屏山歌》,仅仅是他离开四川二十余年后对巴山蜀水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明镜三面抱城廓,锦屏九叠临汀洲”为代表的阆苑仙境的赞颂,那么,早于此前八十多年的清嘉庆十八年(1813),由分巡川北兵道兼盐运使的黎学锦 ,倡导修葺锦屏山、北岩寺、滕王亭子、凤凰楼,通济渠、西门河堤等,并执笔写下的《绘锦屏山图跋》,则是对“嘉陵第一江山”——锦屏山胜景最真实完整的描述:
绘锦屏山图跋
距阆城南三里许,两峰连属,四时花卉森列,/灿若锦屏,因名马桉(鞍)。旧志:唐宋以来,楼阁绵/亘,书院在其麓。杜少陵诗云“阆州城南天下/稀”是也。嘉庆丙寅,余奉/佥,巡视川北。始登此山,独吕祖殿犹存。彽徊者久/之,欲增廓而未遑也。岁辛未,年丰人和,乃捐/赀庀徒,负土垒石,相其凸凹曲直而位置之/期画山之胜而后已。自江干临江楼,建张侯/祠。侯故里也。由祠右折而随石磴而上,为静应/祠。载酒堂幽篁,引风铿铿,然与泉声相间。越/小坡即一房山亭翼然起曰“瞰碧”,旁立石碣/丈许,大书“嘉陵第一江山”。回望石栏,一带络/绎山足。出亭西,迤逦百余步□,两峰之间为/洞宾古洞,前楹旧镌“有仙则名”四个大字,右至/灵官楼、观音阁,小天竺相望,殿宇权为榭随/意偃仰静观,自得登高志胜完无不盘桓竟/日,颜曰“云屏小榭”,从余字也。旁筑春晓园,池/水澄清,瓶花掩映,后与灵岩通为罗总戎/所凿八仙洞,贯以铁索,非好奇者不能至。由/崖下左转,为矜式亭,即司马温公随父捧砚/处,叙其巅末,并命儿辈赋诗勒诸石壁。又北/折过小蓬莱,为落 弈山房,相传有斧(?)子逢仙/弈如铁船峰云。自此北距十余步,是为少/陵及温公、陆放翁祠,与惠泉亭、长春塔、屏山/蒨,有亭注景门若鳞次焉。夫三贤非仙非佛,/而流寓之顷,不惮登临,意其文章事业,卓然/可纪,亦得山水之助乎?爰建云屏书院于祠,/下与三陈读书岩遥对。至于置地收租,以为/膏火,且得随时补葺,余将踵成之。
嘉庆癸酉秋八月-楚南-云屏-黎学锦-跋
此碑由文字和锦屏山景观的线刻构成,高74厘米,宽140厘米,厚12厘米,过去曾长期存放于市文管部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锦屏山公园时被重新移放于山上碑林,但对其中的文字内容却鲜有人识读。黎公撰写的跋中记叙了此山的得名,唐宋以来的楼阁书院,嘉庆十一年(1806),他来此地赴任后,仅有吕祖殿犹存。到嘉庆十六年(1811)年丰人和,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复造营建,使之“文章事业,卓然可记”。特别是文中一句“杜少陵诗云’阆州城南天下稀’是也” ,让我们恍然大悟,换成现代话说就是:原来“阆州城南天下稀”说的就是这里(锦屏山)! 今人狭隘地误以为仅仅是指古城南边的老街区,显然是望文生义不求甚解所致。
倘仍存疑,不妨再看看历代古人对锦屏山的描述:
——《名山志》云: “阆中山,多仙圣游集之所” “即锦屏山,在城外嘉陵江南,与郡治相对。两峰壁立如屏,又名宝鞍山。”
——《方舆胜览》云: 锦屏山“山上有玛瑙寺,罗汉,书锦,西桥三院,后又筑阆峰亭,以眺望焉。”
——《蜀中广记•卷二十四•保宁府阆中县附郭》载:“宋隆游持:’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涉江亲到锦屏上,却对城郭如丹青。’喻汝砺诗:’瞑色轻烟罩郡城,渔舟橙火倒观星。寒山远水江村暮,自在妆成水墨屏。’按《古咸安志》,火井令袁天题云:’此山磨灭,英灵乃绝。’其下为海棠溪,多海棠。唐张元宝诗:’寒食清明倍惘然,海棠风落小花钿。如今独有孤魂在,半落嘉陵半锦川。’”
——《蜀山考》载:“今阆州城南五山,峙立江南如屏,有浙间山川之状。有读书岩,及陈尧叟兄弟读书之地。”
——明嘉靖《保宁府志•舆地纪(下)》: “锦屏山,在府城南嘉陵江之南,与郡治对峙,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间杂如锦,故名。其山四合于郡,又名阆山,又名宝鞍山,为阆州胜概之地。旧有玛瑙寺、罗汉画、锦西桥、三院、杜陵祠、阆峰亭,今俱废。迩年,于其上增修书院、祠亭,蔼然壮丽。”
——还有历代赞美锦屏山的诗词歌赋,更是不胜枚举,可惜几乎都被束之高阁。当然,从《蜀山考》提及“有读书岩,及陈尧叟兄弟读书之地”(状元洞) ,到黎道台《绘锦屏山图跋》中称“崖下左转,为矜式亭,即司马温公随父捧砚处”(读书岩),古人所称的“城南五山” 包括今人所称的锦屏山、黄华山、鳌峰山、白塔山和大象山,难怪古人要称“眉之秀以水,阆之秀以山”(见《方舆胜览•卷六十三》) 。
江山如此多娇。当下无论多么喧嚣浮躁都不应忘记张之洞在《锦屏山歌》中满含深情的忠言: “我劝蜀人惜名胜,荒岁勿使山灵羞。”(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