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是我国在特殊历史条件下,采取特殊组织形式进行修建的一条战备铁路。全国共有80余万铁道兵、民兵和三线学兵浩浩荡荡开赴大巴山,投身到襄渝铁路大会战建设中。 当时,阆中也抽调了多达6000多人的民兵师参与了西段的建设,为这条铁路的顺利贯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位参与襄渝铁路大会战的阆中老同志的回忆录,走进那段艰苦而充满激情的岁月。
1970年3月1日,由13人组成前线指挥组提前从阆中出发。其主要任务是初察地形地貌,规划各营连驻地,收集草料 (搭工棚之用)等前期准备工作。一行人乘车至陕西郑坝县渔渡区,由于此地已再无公路,只得步行。走了两天,到达陕西紫阳县毛坝关阆中团工程建设地段。 随后,阆中又派出了一支130余人的先头部队,从阆中徒步拉练,行程10余天到达毛坝关。其任务是做好大部队到来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他们与解放军同志冒着生命危险,爬山越岭穿林攀壁、身带记录册,手持测量仪,实地探勘,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这条进场公路的规划测量任务,为各营、连修路施工提供了依据。 1970年4月,阆中县革委、县人武部联合发文组建阆中民兵独立团,要求用20天时间基本组建完毕。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对此都不敢有丝毫怠慢。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对照条件,采取自己报名和贫下中农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发动适龄男性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民兵团。 1970年5月,阆中民兵团正式组建。6000多人的大军,浩浩荡荡开赴毛坝关。 当时,阆中民兵团的建设任务,是从陕西紫阳县毛坝关到江池梁全长7.5公里的工程建设。看似任务轻松:平均每个民兵仅负担1米多的施工任务,实则艰巨繁重。这里群山高耸,遮天蔽日,悬崖峭壁冰封雪裹,桥隧相连,仅7.5公里的修建任务,就要建大隧洞4座,大桥6座,占全部任务的80%以上。 陕西紫阳县毛坝关,地势险要,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据称当年全国有7个县不通公路,紫阳县是其中之一。几千民工上阵,吃、住、用、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广大指战员,不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豪迈地说:巴山高耸入云天,民兵修路意志坚,钢钎凿穿江池梁,铁锤打平毛坝关,不修好襄渝路,决不回四川。 当时许多战士初到巴山时没有床铺,他们就用7床黄蔑席和自带的被单搭起工棚,没有床,砍些树打成桩,做成简易床,每天早上6时起床,开始一天的战斗。 开工之初,没有风枪用钢钎,没有铁锹用手刨,没有电灯打火把,没有胶鞋穿草鞋,一寸一寸地往前打钻。8连有个战士叫李万国,人称“李顶班”。他除完成自己分配的任务外,还主动给其他排因病不能上班的战士顶班干。有一次一昼夜接连顶了3个人的班,晚上未睡觉,第二天凌晨又出现在施工的第一线,被传为佳话。 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阆中民兵团还要自己解决粮食与蔬菜的运输问题。因为不通公路,全靠人力背运。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为了节省人力,阆中民兵团的一位营长突发奇想,把几千个大冬瓜、南瓜放在河里,计划让其顺流而下漂回营地。谁知,这条河的水流湍急,乱石多,放下的冬瓜、南瓜,碰烂的不少,剩下的许多又被沿河两岸的连队随流捡了,到毛坝关时,已所剩无几。一时间成为了苦中作乐的笑谈。 1971年10月,已是大雪封山季节,民兵团的口粮供应不上。为了抢时间,抓进度,营部决定,就是到了大雪天,也要把粮运回来。全营7个连1300多人踩着积雪,从金家湾到麻柳坝30多华里,就这样一次运粮1万余斤,终于完成了后勤补给。 面对困难与危险,阆中民兵团的每个人都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巴山精神。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勤努力,铸就了这条传世之路。 1972年10月,阆中民兵团完成各项任务,筑路大军陆续回到了阆中。而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镌刻在大巴山,成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本文选自《襄渝铁路大会战》,编者做了与改编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