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浙江媛媛(化名)一家人里 爸爸妈妈和姑姑相继病倒 发烧、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大家症状相似 只是严重程度不太一样 妈妈甚至出现了昏迷 时而混沌,时而清醒 清醒时又烦躁不安,无法与人交流
这些类似的症状 家族里好几个人都有 这到底怎么回事? ▼
四月中旬,他们先后被送到了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怀疑,他们很可能得了急性传染病,血液核酸检确诊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媛媛母亲刚来时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合并了病毒性脑炎。
最早染病的就是媛媛82岁的外婆,外婆在这个季节都会去茶田里采茶。媛媛发现老人状态不对,便将她送往了医院。病情发展很快,外婆终究没有挨过去。接下来,亲人们一个接一个倒下了。就在4月18日,家族里又有一人测出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只是无症状的感染者。
“这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他们感染的原因,应该是首发的病人去了野外采茶叶,被含有病毒的蜱虫叮咬感染的。后续的病人则是因为密切接触了这个病人,病人的体液、血液都含有大量的病毒,是可以传播这个病毒的。”李永涛说,”我们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果病人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像媛媛母亲出现了脑炎,就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这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分离并确认的一种新病毒。主要通过携带该病毒的蜱虫叮咬传播。近年来,该病在蜱虫活跃的丘陵、山区和林地频发,密切接触病人也有很大感染风险。
天气逐渐热起来 正是出游度假的好时节 蜱虫也渐渐进入了繁殖活跃期 其实每年春夏之季 会有很多关于蜱虫咬伤人的新闻
在2020年5月 一则“3人因蜱虫病病逝 曾接触去世感染者”的新闻更是引发热议
近阶段 江苏多地已发现蜱虫 小编要提醒大家注意 随着气温升高 蜱虫进入繁殖活跃期 在公园绿地游玩时 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根据2022年江苏省病原监测反馈的结果来看,在南通抓到的蜱,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人体如果被这种蜱虫叮咬后,可能会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甚至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近年来扬州已经发生数起蜱虫咬人的事件。“蜱虫喜欢找人或动物的隐蔽部位,主要是在皮肤较薄、不太容易被骚动的部位。”据许培介绍,蜱虫,俗称草爬子,生活在草丛、灌木丛以及动物体表,虫虽小但危害却很大,它携带了多种病原,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多种疾病,病死率可达10%。
蜱虫本身虽然危害不大 但它携带的多种病原 却能传播多种疾病,甚至致死 所以大家出门游玩时一定要注意防护
现在越来越多市民在节假日喜欢到户外搭帐篷露营,这也给蜱虫叮咬提供了“方便”。
外出游玩如何才能防止被蜱虫叮咬呢?专家提醒市民,要尽量远离草丛、绿化带等地,在野外环境下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管并涂抹驱虫产品。户外活动后要仔细洗澡检查,重点检查蜱虫容易藏匿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部位有没有小红点或肿包等。
如果被蜱虫叮咬,不要强行捏拽取出蜱虫,应用酒精等涂在蜱虫头部,让其自行松口脱落,或者前往医院处理。建议出游可带上消毒酒精,同时注意与还未确诊病因的患者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密切接触导致病毒传染。
再次提醒大家 户外活动请做好防护 如被被蜱虫叮咬 不要强行捏拽取出蜱虫 及时前往医院就医 扩散! 提醒身边人! 来源:现代快报、扬州疾控、齐鲁晚报、逐浪新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