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阆中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应用“人工肝”技术成功救治一名“急性肝衰竭、酒精性肝病”的患者。这是该院开展的首例“人工肝”技术,这不仅提升了该院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和水平,也给更多重症肝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患者是一名59岁男性,有长期酗酒史,1年前诊断为“肝衰竭、酒精性肝病”,1个月前因一次朋友聚会,大量饮酒后陆续出现乏力、茶饭不思、心神不宁等症状,入院前一周左右,患者开始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小便色黄加深,且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入院时查肝功能多项指标已经属于危急值,尤其是总胆红素 186.50 umol/L,正常成人一般在3.4—17.1umol/L,已经是正常人的10倍,属于中度黄疸。入住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后予以保肝、退黄、输注血浆等积极治疗后,患者症状无好转,病情进展迅速,肝功能持续恶化,总胆红素一度达到378.10umol/L,并出现了肾功能、凝血功能、肺功能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意识不清、谵妄、精神倦怠等症状。再发展下去,患者会以极快的速度出现昏迷,最终走向生命的尽头。经会诊后,患者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治疗。由重症医学科与消化内科共同讨论后,一致认为患者有进行“人工肝”治疗的指征。2023年2月12日,患者进行了第一次“人工肝”治疗。在科主任杨雄的带领下,科室强大的医生团队与护理团队紧密合作,全程一丝不苟地观察、监测、调整,历时4小时15分钟,治疗顺利结束。治疗结束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减轻,意识逐渐恢复,精神状态好转,第一次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下降至202.3 umol/L,达到了预期的治疗效果。“医生,感谢你们啊!没有你们,我的命就出脱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地戒酒!”这是患者清醒后说得最清楚的一句话。2月14日,患者进行了第二次“人工肝”治疗,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下降至114.2 umol/L。2月15日患者转回消化内科接受进一步治疗,现病情稳定,肝功能指标持续好转。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是一种组合型血液净化治疗模式,俗称“人工肝”。它是采用新型胆红素吸附柱和血液灌流器两种树脂吸附柱联合应用,再联合血浆置换技术,能迅速改善黄疸症状的同时,增强对炎症介质等有害物质的清除,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1.各种类型的肝衰竭; 2.高胆红素血症; 3.肝移植围手术期; 4.肝性脑病; 5.合并肝损伤的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DPMAS优点有很多,比如能全面、大量、持续清除中大分子、蛋白结合毒素,能特异性清除胆红素、胆汁酸;对内环境的影响小;不依赖血浆,避免感染及过敏风险。“人工肝”技术的成功开展,为该院急慢性肝衰竭患者的救治又增加了一个更安全、高效、专业的治疗手段;标志着该院器官功能支持水平不断提高,对危重症患者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填补了阆苍南地区这项技术的医疗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