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在给国家医疗保障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提案的答复函中表示,针对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治疗纳入免费医疗的提案,国家医保局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并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
国家医保局在答复函中表示,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医保部门始终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如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提升了部分患者的用药保障水平。
2022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17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指导地方综合考虑医保(含生育保险)基金可承受能力、相关技术规范性等因素,逐步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基金支付范围。
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消费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一,基金支撑能力和运行情况差异较大,尽管从全国总体上看尚有一定数量的基金结存,但分布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少数省(市),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统筹区基金运行压力比较大,甚至出现了赤字,各地仍需结合本地实际,合理设定待遇水平和支付政策。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指导地方研究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的举措,努力减轻不孕不育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医疗战略咨询公司合伙人赵衡说,“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是一个利好的政策,可以满足有生育需求的人群的需求,缓解因经济原因所望而却步的现象”。
根据2022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度报告,2022年末全年人口数量比上年末减少了8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低于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为了提升生育率,国家也一直在做着政策方面的努力,2013年开始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21年开始实施“三孩”政策。
在政策的推动下,对于一些高龄甚至因自身原因无法完成生育的家庭来说,辅助生育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宋健表示,“已经快要退出生育历程的‘70后’一代,是具有较高的生育意愿的,政策放开后一部分人是贡献了补偿性生育的;在集体主义背景下成长起来的‘80后’一代生育也相对比较积极;而作为生育主体的‘90后’‘00后’生育意愿确实是最低的”。
“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是目前生育率低下不同维度的原因,将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一方面可以满足一部分想生不能生的人群的需求,比如试管婴儿等技术;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了优质的服务,顺产和剖腹产的费用也是不同的,通过生育成本的分担,尽量让具有不同需求的人群都可以获益。”宋健进一步分析称。
事实上,将辅助生育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已有不同省份进行了尝试。除浙江外,北京、湖南、江西、四川、湖北均发布过拟将辅助生育技术纳入医保的消息。
此外,2018年,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展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研究相关项目,对照研究了部分中医药在治疗女性子宫内膜薄性不孕不育症、男性少弱精症等方面的疗效作用。在加强妇幼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家卫健委提出加强骨干人才培训培养,鼓励西医妇产科临床医师学习中医,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妇科医师多点执业。
赵衡表示,“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难题是中西部的医保支付能力,优先落地的肯定是医保比较宽裕的省份,而分娩阵痛费用不高,应该会很快全面纳入医保”。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的辅助生育相关企业主要分布在四川、福建、黑龙江等省份。其中四川省拥有最多的辅助生育相关企业,共153家,排全国第一。福建省排名第二,共145家相关企业;黑龙江省排名第三,有100家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