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曾遇到一个比较典型的摩托交通肇事罪,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责任,但矛盾的焦点在于肇事方年近70岁经济条件差,宁愿坐实刑也不愿赔偿,受害方失去生命但赔偿难以落实。如果仅仅按法律框架审判是可以的,但这些案件属于交通意识淡漠引发的意外事件,除了维护法律原则以外,还需要从道德情理的角度出发。法官更适合从法理的角度诠释,陪审员作为群众代表更适合沟通协调。当事人双方或许站在不同的立场开始时针锋相对,但我们呼吁双方从同理心出发、换位思考:肇事方担责既是法律义务更是道德所需,受害方也要面对现实考虑对方实际能力。同时邀请双方对方家属参与协商,最后达成了肇事方缓刑,受害方得到赔偿的较好结果。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安抚了受害方,更维护了双方家庭的安宁。
也还曾经遇到过刑事案例特别是青年犯罪,看到那些年轻人身陷囹圄,我们除了倍感痛心外,作为陪审员更要做一个法律传播者,让身边的人学法懂法,遵纪守法。
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陪审员,但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位卑未敢忘忧国,愿为法制献绵力。法律无情,陪审有爱,我们将继续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