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知乎的热门短片《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中,新时代的孩子们提出的新问题,让很多父母力不从心。
短短几十年,父母们经历了从大哥大到触屏手机,从科学上网到5G的变化。
而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面对一整块电子屏,生活中处处是便捷的人工智能。
身处飞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和孩子一样都是“懵懂的新新人类”。
于是很多父母发现,曾经的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已经不再能替他们回答孩子的所有疑问。
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被孩子的《第十万零一个为什么》问倒。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何回应他们的好奇,成了当代父母面临的主要难题。
2、孩子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了。
时代的发展还给这一代孩子们带来了另一个变化——物质的富足。
他们很少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日子,不愁吃穿,也无需为生存问题担忧。
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大量时间进行“个体的思考”或“生活的洞察”。
我经常在后台看读者们分享的育儿故事,有些真的非常耐人寻味。
有的小孩写作业累了问妈妈:“我为什么要写作业?”
当妈妈告诉他“学习是为了考好大学”之后,宝宝又追问:“那妈妈,我考上大学的意义又是为了什么呢?”
还有读者说,有次孩子蹲在地上看家里的小猫吃饭,便问道:
“妈妈,在小猫咪的眼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那妈妈呢,你眼里又是怎么看待我的?”
这些生活里被“问倒”的时刻,都不禁让父母感慨——我的孩子竟然在思考这样的问题。
不得不承认,有时我们对孩子的世界知之甚少。
而如何跨越心灵的沟壑,守护孩子好奇心的火花,给予他们一个负责的满分回答?
身为父母,你的答案,真的很重要。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总想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个性极其强烈。
如果不向这种需求给予养料,不用心让他们接触事实和现象,探寻认识的乐趣。
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也会与之一道熄灭。”
好奇,可以说是孩子们的天性。
很多教育专家都在采访中表明——这一代孩子们,对个性化的要求非常高。
这也就暗示着,老一辈的“育儿糊弄学”,对今天的孩子而言不再奏效了。
以前父母遇到不懂的,便喜欢搪塞孩子,“等你长大就懂了”,“大人说话,小孩别问那么多”。
但今天的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会反问:
“你不说是不是不懂?为什么你能说话,我不能说?”
无论父母愿不愿意接受,都需要认识到一个现实——
在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面前,他们需要的不再是顾忌威严和面子的父母,而是一个共同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伙伴。
细心一点的家长会发现,从90年代到今天,我们教育中的很多方面,都在变得越来越平等、全面。
比如亲子关系。
从前父母更在乎长幼有序,父尊子卑;而今天更倡导亲子平等,谁懂得更多谁就更有发言权。
比如教育理念。
从前流行虎爸虎妈,教育的目标也唯读书论;而现在很多父母更注重孩子的道德品格和人格完整,“好孩子”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
种种变化都在告诉我们,在育儿路上谁更能倾听孩子的内心,给予他们鼓励、尊重、积极引导。
谁就更能激发孩子的潜在能量,让他们的人生迸发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反之,则如逆水行舟。
之前总听到有人说这一代父母带娃多“容易”,“现在物质发达,教育条件优越”......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正因为生活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所以这一代父母和孩子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起点,拥有与时俱进的决心和不断探索的勇气。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这份信念传递给孩子,让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相信“有问题,就会有答案”的人。
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在呵护孩子好奇心,与他们一同进步的旅途中,很多父母可能都会遇到这两个教育误区。
第一,总是把孩子只当成小孩。
这和很多亲戚过年给小孩买礼物的道理一样。
成年人永远以为小朋友们想要的只有新书包、新玩具,认为孩子们的世界一天到晚就是看各种动画片。
殊不知,孩子们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广阔。
知乎通过持续的线上征集与幼儿园实地走访,收集筛选了数千个当代孩子们好奇的新问题、真问题,
他们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着很多对现代科学的思考,和富有童真的洞察——
为什么小猫喜欢钻纸盒?
为什么扫地机器人不会迷路?
为什么我不能去其他星球生活?
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孩子们问不到。
除了低估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父母们在育儿路上还容易遇到另一个误区。
第二,总苛责自己做得不够完美。
很多父母在孩子问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自己却不知如何回答时,内心便开始局促不安。
不仅担心面子挂不住,有时看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还有一种帮不上忙的愧疚。
其实,爸爸妈妈们真的不必过分苛责自己。
每位爸爸妈妈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有不懂不会的,都很正常。
来源:十点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