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绕教育提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领域精准发力,温岭与阆中——牵手四年 山海情深 近日,由温岭资金支持与经验指导、阆中本地落实的阆中市马驰实验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周边学位紧张问题。 自2021年浙江省温岭市与阆中市建立东西部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围绕教育提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等领域精准发力,一系列协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阆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桌椅都是新的,抽屉滑轨都没声音!”近日,在马驰实验学校新校区,三年级八班学生胡思沉摸着光滑的木质课桌露出了笑脸。马驰实验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后,2900余名学子开启全新的学习旅程。 过去两年,700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精准投入,支持马驰实验学校新校区建设。如今,宽阔平整的操场成为孩子们奔跑嬉戏的乐园;明亮整洁的食堂可同时容纳大量学生就餐;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为师生创造了舒适温馨的教学环境;从教学楼到实验室,教学设备全部换新。 “新学校建在家门口,环境好、离家近,孩子在这上学我们心里踏实。”不少家长欣慰地说,以往该片区学生上学需步行半小时,如今家校距离缩短至步行10分钟以内,真正实现了就近入学。 作为阆中城区唯一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马驰实验学校新校区规划设置小学36个班、初中24个班。学校的启用,不仅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更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如今,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中读书、在宽阔的操场上奔跑,这正是两地协作成效最生动的体现。 近年来,温岭与阆中两地深入开展教育协作,全面提升阆中办学品质:共建马驰温岭幼儿园,实施盘龙小学、实验小学二校区等建设项目,推进江南中学校扩建与设备升级,完成多所乡镇学校维修改造,构建以阆中师范与温岭职校为引领的区域职教体系,推动建立“校校结对”协作机制,为两地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近年来,二龙镇康垭口村在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下,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与和美乡村建设。该村实施戚氏三兄妹故居红色文化提升工程,通过重构展陈内容、升级基础设施、打造红色主题景观带,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康垭口村还创新打造沉浸式红色研学场景,文化赋能成效持续显现。今年以来,该村接待研学队伍及自驾游客超3000人次,红色旅游影响力日益增强。 协作资金助力,康垭口村构建起现代产业体系:建成百亩油葵种植基地、十万只规模肉鸡养殖场及中药材初加工中心,形成种养循环与精深加工相结合的产业链;培育乡村民宿、特色农家乐、农特展销馆等新业态,构建“红色研学引领、生态农业支撑、精深加工增值”的产业融合发展格局。 通过“村集体+产业能人+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该村引进创业带头人,带动村民参与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及旅游服务,实现“就业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经协作共建,康垭口村成功转型为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生态产业示范村,并获“南充市级文明村”称号。 据悉,为深化乡村旅游共建,温阆两地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在阆中建设国家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1个、乡村振兴示范点4个、乡村振兴学院1家,吸引不少农民工返乡发展。 “工作稳定,日子安逸,很满意。”57岁的曹素英经亲友介绍,放弃外地工作选择返乡。“家门口就业”模式既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就业难题,实现了双赢。 9月17日,笔者走进位于沙溪街道的阆味香振兴工坊,醇香扑面而来——这是东西部协作助力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阆味香振兴工坊占地20亩,现有员工20余人,年收购青菜5000余吨、辣椒1000余吨,年产值2500余万元。在东西部协作机制推动下,工坊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带动40余个村镇、超5000户农民共同致富,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协作资金对工坊的水电费予以补贴,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借助东西部协作平台,工坊参加了“山海相逢·味你而来”等展销活动,将泡菜、豆瓣酱、干菌菇等产品打入长三角市场。 近年来,在温岭的帮扶下,阆中构建“东椒西柑南果北药”产业格局,建设四大农业产业园区,打造油橄榄全产业链,推进优质粮油机械化生产,改造提升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扩大木本油料及道地中药材种植与加工规模等,持续做强现代农业。加工业方面,该市加快建设川东北冷链物流中心,完善商品化处理线及集散设施,引进多家精深加工企业,建设储运、预冷及物流中心,全面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附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