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9|回复: 0

市残联与市精卫中心协同推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新实践

[复制链接]

1804

主题

12

回帖

6327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6327
发表于 2025-9-4 17: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巧手绘心 与爱同行



20

25

巧手绘心 与爱同行

--市残联与市精卫中心协同推进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新实践


为深化残疾人康复服务供给,探索“专业医疗 + 社会公益” 协同康复新模式。近日,阆中市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残联”)联合阆苑善坊志愿者团队,走进阆中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开展“巧手绘心与爱同行”钩针编织技能培训公益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精神障碍患者“社会功能重建”与“心理状态改善”双重需求,以手工技能培训为载体,为住院患者搭建康复实践平台,助力其在创作中重拾信心、融入集体,是我市精神残疾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

精准施策

以“专业适配”设计康复场景

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不仅需要临床治疗,更需通过生活化场景激活社会适应能力。基于这一核心需求,市残联与精神卫生中心前期多次联合调研,最终选定“钩针编织”作为活动载体——其操作难度适中,既能通过手部精细动作锻炼患者神经协调能力,又能通过色彩搭配与造型创作释放情绪压力,完美契合精神障碍患者 “循序渐进康复” 的专业医疗原则。

图片

活动现场

成效显著

从“技能掌握”到“心灵重塑”的双重突破

本次活动为期1个月,累计服务住院患者80余人次,不仅实现了“让患者掌握基础编织技能”的目标,更达成了精神康复层面的多重突破:

功能改善:通过持续的手工操作,患者手部灵活性、专注力与手眼协调能力显著提升,部分患者从“无法连贯完成10分钟活动” 进步到“独立完成1件编织作品”,为后续回归家庭生活、参与简单劳动奠定基础。

心理疏导:编织过程中,患者通过选择色彩、设计造型表达内心感受,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活动结束后,不少患者主动将自己制作的“编织花朵”送给医护人员,称“这是我第一次做手工,感觉很开心”,展现出积极的心理状态转变。

社会联结:小组互助的教学模式让患者重新体验“集体协作” 的意义,部分患者从“拒绝与人交流”转变为“主动帮助同伴”,初步建立起社交信心,为其未来回归社会搭建了“过渡桥梁”。

活动成效也得到患者家属的高度认可。一位患者家属在反馈中表示:“以前每次来探视,娃儿都很沉默,这次她主动给我看自己织的小挂件,还说想回家后教我,这种变化真的太让人感动了,很好!”。

图片

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学

长效探索

构建“医社协同”精神残疾康复服务新格局

本次“巧手绘心”活动并非单次公益行动,而是阆中市探索 “精神残疾康复可持续服务”的重要起点。活动结束后,市残联与精神卫生中心已达成长期合作共识,计划从三方面推进服务升级,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社协同”康复模式:

资源整合常态化:将“手工技能培训”纳入市精神卫生中心“康复治疗课程体系”,由市残联定期协调志愿者团队、社会爱心企业提供师资与材料支持,实现“专业医疗资源 + 社会公益资源” 的长效对接。

服务形式多样化:在钩针编织基础上,后续将结合患者兴趣与康复需求,拓展陶艺制作、绘画疗愈、音乐放松等多元康复项目,形成“个性化康复方案 + 集体化活动场景”的服务矩阵。

康复成果社会化:联合社区康复站点、残疾人就业帮扶机构,为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搭建“技能展示—就业推荐”通道,例如将患者编织作品纳入公益义卖平台,既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又为其回归社会提供实际路径。

阆中市残联和市精卫中心均表示: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本次活动证明“医疗专业指导 + 社会力量支持”的模式能有效弥补单一康复服务的不足。未来,两个单位将继续以患者需求为核心,创新服务载体、完善协作机制,让更多精神残疾群体在专业关爱与社会温暖中,逐步实现“从住院治疗到回归社会”的全链条康复。





来源:阆中36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阆中 ( 蜀ICP备2020031798号 )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GMT+8, 2025-9-12 10:05 , Processed in 0.0687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