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充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铭记历史致敬丰碑——寻访南充抗战老兵”系列报道,聚焦南充健在的16位抗战老兵,聆听他们的峥嵘往事,重温不容忘却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进前行的力量!今天,我们一起聆听阆中老兵王维直的抗战故事。 王维直 出生时间:1929年11月 抗战经历:1943年8月参军当了一名勤务兵,后任机枪手。在广西梧州蝴蝶山,大腿被炮弹片击伤,腿伤还没治好就随军到大方营等地和日军作战。日本投降后投奔解放军,参加淮海战役时脚踝被子弹打穿。1953年复员回乡,务农为业。  7月25日,在阆中市千佛场镇一座农家小院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王维直老人的脸上。他缓缓掀起裤腿,大腿上那处凹陷的弹片瘢痕与脚踝处贯通伤的印记,在光影里格外清晰。这两道伴随了大半生的伤痕,像两页泛黄的日记,静静诉说着一段从烽火战场到乡野田埂的漫长人生。 1943年8月,阆中市千佛镇,王维直和5名同乡在乡长杨角荣的带领下,踏上了未知的军旅路。体检时,他走了三圈、跑了半里地,一名军官拍了拍他的肩膀问:“想当兵不?”王维直攥紧拳头答:“想!” 离家前的场景至今还刻在王维直的记忆深处。母亲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一不逃跑,二不偷东西,要堂堂正正做人。” 部队抵达陕西后,他先在团部当勤务兵,后来被调往重机枪连。“重机枪得三人配合扛,300发子弹带身上,还得扛6公斤水用来给枪管降温,不然会炸膛。”他摸着膝盖回忆,“那枪比我还重,扛得肩膀长满茧子。” 1944年陕西大荔县黄河岸边,老木口伏击战成了他最难忘的战斗。“鬼子打散后抓老百姓,我们在战壕里埋伏了3天。”王维直说,信号弹升空的瞬间,他猛地扣动扳机,“咔”的子弹上膛声、“砰”的撞击声混在一起,“哒哒哒”的子弹呼啸着钻进敌群,“打了整整3个小时,枪管烫得能煎鸡蛋,换弹夹时手都被烫起泡。” 部队在广西梧州蝴蝶山和日军打仗时,鬼子的炮弹很凶猛,王维直的大腿被炮弹片炸伤了。 1945年日本投降后,王维直投奔解放军,后来参加淮海战役时,一颗子弹打穿他的脚踝,“胶靴里全是血。”这两次负伤,导致残疾,但他不后悔。 1953年春天,带着一身伤痕和对和平的憧憬,王维直复员回到阆中。经人介绍,入赘到千佛镇斑竹湾村,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 “脱下军装,拿起锄头,一样使劲干。”王维直的儿子王荣德记得,父亲总说这句话。那些年,王维直拖着微跛的腿,把田里的活儿干得样样出色。 村里人说,王维直身上体现“军人的不服输”。有年夏天发洪水,河对岸几户人家被困,他第一个跳上竹筏前往营救。“竹筏晃得厉害,他却咬着牙说‘当年炮弹都没把我晃倒’。”邻居回忆,那天他救人来回跑了五趟,裤脚全是泥。 在斑竹湾村,提起王维直家的家风,邻里都竖大拇指。“老爷子教出来的娃,个个本分、勤快。” 这背后,是老人将当年母亲告诫自己的“两不”改成自己坚守一生的“三不原则”:不偷懒、不耍滑、不添麻烦。 王荣德至今记得8岁那年的事。那天他去割草,想着早点回家玩,就往背篼里塞了些树枝充数。“爸爸一眼就看穿了,他拿起了黄荆条子,但没打我,让我重新去割满背篼。”王荣德说,他割满一背篼草回来,父亲才说:“做人跟割草一样,掺不得假。” 2015年,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送到家时,王维直正坐在门槛上编竹筐。 接过烫金的纪念章,他用粗糙的手指反复摩挲着上面的国徽。“那天他啥话都没说,就喝了点酒,眼眶一直红着。”王荣德说,晚上父亲把纪念章放在枕头边,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说,这个纪念章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那些没回来的弟兄的。” 近些年来,王维直由儿女轮流照顾。“老爷子一般下午5点就睡,夜里两三点醒,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跟着他变。”王荣德说,凌晨时他会端杯温水过去陪父亲坐会儿,听他讲过去的事。“他说得最多的,还是希望我们‘要好好过日子,对得起这个时代’。” 夏日的傍晚,小院里飘着饭菜香。王维直坐在轮椅上,看着孙辈们在院里追逐打闹,脸上露出笑容。 不偷懒,不耍滑,不给人添麻烦,好好过日子,对得起这个时代。 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data-pm-slice:8 2 []},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 uter,label:edit by 135editor,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margin-bottom: 0px;outline: 0px;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letter-spacing: 0.578px;visibility: visible;font-family:\PingFang SC\,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data-role:paragraph,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outline: 0px;},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para,{tagName:section,attributes:{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transparent;margin-bottom: 10px;outline: 0px;},namespaceURI:http://www.w3.org/1999/xhtml}]" style="outline: 0px; letter-spacing: 0.544px; font-family: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Arial, sans-ser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