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伊蚊叮咬传播,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人→蚊→人” 传播链是基孔肯雅热的核心传播模式。
感染后它的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仍然具有传染性。基孔肯雅热患者的临床特征是突然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一般发热1~7天,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主要涉及手腕和脚趾等小关节,以及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样的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
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目前尚无针对基孔肯雅热病例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主要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所以日常防蚊和灭蚊就尤为重要。
首先,外出的时候要尽量穿长袖上衣和长裤,选择浅色衣服,室内居家的时候要关好纱窗纱门,防止蚊虫叮咬。
其次,要及时排查房前屋后有没有长期积水的地方,通常水源为蚊虫主要孳生地,像花盆、废弃轮胎、鱼池、各种瓶罐,以及长期未倒水的水缸水槽等,一定要及时倾倒积水,后续使用的时候也一定要加盖。
居家发现有成蚊时,可使用市面销售有合格证号的杀虫气雾剂、蚊香、灭蚊片等卫生杀虫剂,及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措施灭蚊。
专家强调,虽然基孔肯雅热目前在我市尚未出现相关病例,但市民不可掉以轻心,要提高防范意识,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