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坚持保护为主不动摇,建立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体系化推进立法保护、政策保护、系统保护和试点保护,多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和价值研究,多层次推动传承普及和转化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阆中古城是一个例证。当然,阆中古城在收获社会各界关注和褒奖的同时,保护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传统民居风貌与现代居住需求的冲突、非遗技艺传承的断层、旅游业态的同质化……这些问题既考验着保护的智慧,也呼唤着创新的勇气。调研中我们感到,保护不是静态的“封存”,而是动态的“生长”;发展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文化的赓续;古城能安放乡愁,也需承载梦想。古城的保护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实现保护与民生的共生,让古城“活”下去;需要传承与创新的统一,让文化“火”起来。
始终坚持保护第一,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阆中古城的保护发生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深刻变革、城乡结构重塑的历史时期。实践证明,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原则,是阆中古城得以保持原汁原味、焕发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推动古城保护发展,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划定整体保护的底线、合理利用的红线,摒弃“拆真建假、拆旧建新”、“重用轻保、重旅轻文”等错误倾向,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阆中古城正是采取微改造、精提升这种“绣花”功夫,既改善人居环境,又保护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让古城成为滋养居民生活的一方沃土。实践证明,当我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保护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保护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古城居民从“守护者”变为“受益者”,那么古城的保护自然水到渠成。
始终坚持筑牢法治保障,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文化遗产。阆中古城通过20余年的普法宣传引导,从干部到群众都对古城保护充满敬畏意识,实现了“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观念转变,形成了“人人都是守护者、人人都是守城人”的浓厚氛围。实践证明,当文化遗产保护有了健全的法治保障,当全社会有了强烈的文化遗产保护法治意识、行动自觉,那么保护文化遗产就绝不会成为一纸空谈。

始终坚持赓续文脉,挖掘阐发古城历史文化内涵。阆中正是通过不断挖掘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等价值内涵,凝练文化符号、塑造文化形象,生动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故事,变古城“千城一面”为“千姿百态”,才引得每年超千万游客纷至沓来。实践证明,文化遗产蕴含丰厚精神财富,唯有不断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艺术传统,才能使文化遗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新生。
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强化科技赋能在古城保护中的支撑作用。阆中古城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智慧消防、无人机巡查等多个领域实现创新应用,强化了安全,优化了服务。实践证明,数字化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化建设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索“文化遗产数字化+产业化”共生发展模式,才能不断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