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28|回复: 0

神秘的日月洞(汪家洞)探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35

回帖

4万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41128
发表于 2024-1-15 11: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在阆中三庙汪家楼(花房子)斜对面半山,沿汪家沟(徐家河)古道到三脚石顺势而上,便来到丰乐山下的日月洞(因据传该洞为当地汪氏地主开凿,遂当地人又称汪家洞)。这个山洞只因远看绝壁峭崖的顶幕上升起了一轮红红的太阳和弯弯的明月而得名,太阳和月亮相互辉映,神秘莫测。日月洞前,悬崖绝壁,爬上洞内要费些功夫。但进入洞内,宽阔明亮、滴水长流,还有一些生产生活的印迹。2024年1月6日,适逢周末,邀约几位好友一同前往,想一探究竟,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图片1.png

图片2.png

来到洞前向外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洞前堆砌而成的长形石条墙,大概与肩同齐。它既是一道安全的防护栏,又是古时抵御土匪入侵的防御设施。但在今天来看,它更是一道经过岁月沉淀、具有历史韵味的“长城墙”,蔚为壮观,静静的等待人们去发现它、欣赏它的美。

站在洞前向上望,一轮太阳、一轮明月置于头顶,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在当时没有现代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在如此高空的悬崖,又如此高空的洞顶,是如何绘制上去的。同样是洞顶的崖壁上,刻有“烈孝动天” 四个雄浑的擘窠楷体大字。关于这幅字,据当地汪氏后裔郭华礼、汪选洋及当地乡贤刘泽永三位老人共同回忆,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这还得从汪氏的家族史说起。洞下所在的村庄叫狮儿咀(因村内河流的腰部有一头形似俯卧雄狮的小山丘而得名),村内河流原名徐家河,当地汪氏在道光年间从鹤峰天葬坟迁徙而来,开始在此购置田地。狮儿咀有一乞丐洞,后来一乞丐死在了狮儿咀,古时,人死在谁的地盘谁家就要“吃官司”,遂汪家人将该乞丐尸首移到徐家所在的观音岩对面大田。从此,徐家开始败落,徐氏慢慢迁出该村,遂更名为汪家沟。汪氏先祖汪玉山(又名待考)育有八子(其中老二汪朝宰为光绪年间武进士,官至奉天府道台,居住的汪家大院于狮儿咀腰部,后人生活至今。老七汪朝濂,国民党副军长,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建汪家楼于蚕丝山脚下、汪家沟旁)。汪玉山原为阆中蚕丝学校校长,在位期间,在老家三庙也曾举办蚕丝学校。据传在任期间遭人陷害贪污了学生勤工俭学的费用,阆中侯爷(应该为保宁府衙的诸侯大官员)清查此事,最后决定要处以极刑,定期问斩。汪玉山感觉生命即将走向尽头,遂将该情况告诉了当时年仅21岁的四儿子汪朝宪(汪生炳),儿子感觉父亲蒙冤,遂紧急赶赴阆中府衙,在一个早晨一边击鼓鸣冤,一边声嘶力竭的大呼:“冤枉啊,冤枉啊……”,然后当场用自备的刺刀刺杀自己,倒在府衙门前。后因送医院抢救及时,保得性命,但回老家后又与夫人同房,病情加重,最后死亡。此事引起了府衙官员的高度重视,遂重新审理此案,还汪玉山了一身清白。父亲汪玉山感动之至,便在老家三庙的崖壁上题刻“烈孝动天”四个雄浑的擘窠大字,在洞顶画上太阳与月亮(寓意日月长鸣、日月同辉),以示纪念儿子的这份孝举。

站在洞前向外壁上看,除了左右分别有两幅题刻外,还有一幅雕刻精美的石雕塑像和一幅美妙绝伦的书法石刻。石雕塑像主像如意自在,身旁的协侍形似金童和玉女,右上角像是未完工的龙女雕像,左下角合掌参拜的似善财童子,再往右边站立弯腰的是手持钢鞭脚踏风火轮的惠岸行者,整个构图动静相宜、活灵活现。据苍溪云台观观主李晨维讲,此乃典型的道教题材塑像。书法石刻的首款:“壬申季夏之中旬”,主文内容为:“浩气凌宵”四个行体大字,然后落款:“乐英子敬题”,整幅书法的布局合理、章法讲究。经查,浩气凌霄是指人的正气、志气、理想如同云霄般高远,用来形容人的志向非常崇高和远大,寓意非常美好。在书法石刻右边还有置放神像的石洞,神像已不复存在,但洞前还有置放香蜡的条形石槽。石雕塑像和书法石刻有幸躲过了历史上多次劫难,至今仍保存完好,实属难得。

图片3.png

图片4.png

站在洞前向内看,整个日月洞分为两层,一层有三间石屋,有大厅、有卧室、有厨房。大厅宽敞明亮、视野开阔,前面树木葱绿,隐蔽惬意。从大厅向左走,里面便是卧室,卧室里面还有小床榻,卧室和小床榻下面都有暗藏,用于来储藏粮食和必要生活用品之用,整个卧室未开窗,私密安全。从大厅向右走,里面便是厨房、餐厅了,厨房外开了一扇侧门,侧门外有古时碾米的天然石碓窝,保存完好。抬头向上望,从巴中山上留下的泉水细水长流,滴水处下面还有破碎的石缸遗迹。从侧门望左,悬崖峭壁,但还有石柱、石阶、石窝的痕迹,据汪氏后裔郭华礼回忆,那是主人搭建的晒坝,以前的土匪曾经试图从下面锯断石窝里的木方以进攻洞穴,但遗憾的是,木方锯断了,却砸死了两位土匪。晒坝有多种用途,一为晾晒粮食、二为防御进攻,三为观风赏景。站在晒坝向外望,整个村庄和对面的青山尽收眼底。由此,不得不佩服当年选址的主人,也真是破费了许多心思,才觅得这样一处既能满足人间烟火,又能拥有诗和远方的避难住所。

出大厅,从一楼外街阳往右顺石阶而上,便来到二楼。二楼是一间整体的大洞,面积相当于一楼大厅、卧室、厨房面积的总和。这大概便是主人的客房抑或是开展活动的场所。站在二楼外石栏处举目远眺,整个小山村尽收眼底:梯田成片、农家熙攘,四围青山,汪家沟(徐家河)穿村而过,一条水泥道绕村一周。这里地势虽险但不是很高,依稀可以闻到村子里扑鼻的泥土芬芳、看到满目的葱绿禾苗、听到原生的蛙鸣蝉叫,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在这里,新鲜的空气、如诗的山水、惬意的生活早已是并不苛求的向往!清晨,整个山村薄雾缭绕、牛叫狗吠,在这天人合一的地方,你更愿做一名远离红尘的处子:建一处民宿或租一处民房,和心爱的人一起种菜、养花、读书、修行......

图片5.png

图片6.png

至于日月洞的来历,洞内有从明崇祯三年(1630)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横跨270余年的许多题刻。外墙右侧一幅题刻内容为:

汪生炳宪,字监成,玉山舅父四子也。性豪爽,童从余受读,后同随傅荩目先生逰,先生教众循□以尽倫为务,朔望讲阴骘感应等篇,生之激发尤深,尝问(荀)息申生之为心,余应之后,曰:愚生慨然。曰:君辱臣死,父辱子死,千古之正事。关忠孝,未可以愚訾。余异之,特以其言,然耳未几,以父兄抑克挟亦道署刎颈奇雪哀动(恸),观察奇冤平反,生之素志虽酬,而创已深延,余医治已不可为,嗟呼!生仅弱冠,竞有此奇行,虽古吉□(翎?)卫寿之贤,何以过之凛□,生气为不死□,是夜寄梦于先生,云系海瑞后身先,生歬生即伊师,今天下将乱,愿先生自爱,越月果有銮舆西幸事,则夢虽未可凭,亦非尽无据也,余少夫恃蒙舅父培植,先生裁成,幸掇一衿,为生师夙知生之根底不凡,固舅父积德所致,于先生门墙亦大有荣焉.愚表兄仪陇县增生鲜于荣拜撰并题大清光绪廿七年辛丑孟冬月谷旦 匠师李世瑞

根据内容可看出,这幅题刻是表兄仪陇县增生鲜于荣大清光绪廿七年撰写,由石匠李世瑞纂刻。大概记叙了汪生炳是汪玉山舅父的第四个儿子,性格豪爽。父亲受辱,儿子赴死的忠孝故事。这也与当地汪氏后裔郭华礼、汪选洋及乡贤刘泽永的描述相吻合。

外墙左侧两幅题刻内容分别为:

莲花图案线刻两处(上面仍有文字,好像是记事和日期)崇桢三年七月十四日

界石寺僧海(深/滨?),号泊川,崇桢甲戍,流贼便地杀烧,刘、罗各姓(藏)躲討耳(從/伩)众造洞吉耳

从这两幅题刻可以看出,在崇桢甲戍年,流贼便地杀烧,此地也作为众人及和尚躲灾和避难的场所。莲花图案更说明了这里也是护佑众人的平安之地,人们在这里避难,也感恩这里给予的护佑,他们也在这里造像,祈祷天下太平、百姓平安。

石屋内墙题刻内容为:

从来避乱之所,自寨而外,则洞尚焉。家君谋保后裔性命,因向地主纪(印)华榜先生寻此险岩,独力创造。虽费金百餘鋛,不过为保身计耳。兹則木石□成待造。硐主汪仕晋,同子元荣、元华、元熙,孫濬盛,大清咸丰十一年九月初六日  谷旦

这幅题刻是该洞的主人汪仕晋和儿子汪元荣、汪元华、汪元熙,孙子汪濬盛在大清咸丰十一年题写,记叙大概说,自古避乱的场所,要么是寨,要么是洞。适逢乱世,向地主纪华榜先生寻此险岩然后进行改造,虽然花些钱,但为保家族后裔性命也值得。据汪氏后裔郭华礼、汪选洋及乡贤刘泽永的共同回忆,汪仕晋在地主纪华榜处寻得此洞改造扩大作为躲蛮夷之用。后人汪玉山及其孙汪少城(汪?龙)为了纪念孝子之举,继续改造,并且在洞下面地势平坦处修建戏楼,重涂日月,每逢过年过节,邀请族人及附近乡亲看戏观演,热闹非凡。

据此,根据几幅碑文和当地汪氏后裔郭华礼、汪选洋及乡贤刘泽永的共同回忆,我们可以大概勾勒出该洞的历史经脉:

此洞开凿于明朝,迄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了。兵荒马乱之时,它曾作为僧人和黎民百姓的避难场所,护佑了一方百姓。大清咸丰十一年汪仕晋同子孙改造扩大此洞作为避难场所。阆中三庙汪氏八大房之父汪玉山曾在此居住,当儿子舍命救父,父亲为儿子的孝举感天动地,绘日月(据苍溪云台观观主李晨维讲,中国的先民对日月的崇拜和敬仰由来已久,一直延续至今),书题刻,刻碑文,欲将这份孝心名垂千古。大清光绪廿七年,汪玉山在仪陇的外侄邀石匠李世端刻碑文纪念表兄汪朝宪(汪生炳)的孝举。后汪玉山之孙、汪朝宪之子汪少城(汪?龙)继续改造,遂成为了今天的模样。历代先民为感念这一方面洞穴给予的护佑,雕塑像、题书法,祈求平安。

另据汪氏后裔及乡贤郭华礼讲,由于日月洞下面狮儿咀沿徐家河(汪家沟)是古时阆中通往巴中米仓古道阆巴驿的一部分,当年张献忠起义军由陕西入川和通南巴白莲教起义军入阆,都曾在这日月洞中驻留过,还曾发生从蜀道旁开枪射击直接打死日月洞瞭望台士兵的事件。这个从莲花瓣题刻(白莲教反清复明的标识)大概可以看出一些轮廓。

这就是日月洞(汪家洞),一处地处偏远山野的厚重洞穴。一处很神秘,但历史脉络又很清晰的避难之所。他静静的守望在那里,等待我们去重拾它的文明、它的价值,再现昔日光辉。

来源:向先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阆中 ( 蜀ICP备2020031798号 )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GMT+8, 2025-7-13 12:01 , Processed in 0.07229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