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51|回复: 0

在阆中,一高姓人家出了三位英雄,是名副其实的“光荣...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135

回帖

4万

积分

网站编辑

积分
41128
发表于 2023-8-17 09: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一家三位英雄与一个伟大的母亲

贺荣信

1978年2月,我们阆中149名热血青年,怀着对火热军营的憧憬和向往,带着家乡父老乡亲和父母的殷切期望,雄赳赳、气昂昂地踏上了远征雪域高原的漫漫之路。在高寒缺氧、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的军营里,大家勤奋学习,刻苦训练,努力工作,乐于奉献,圆满地完成了战备执勤等各项任务,多数战友已复员回乡,儿孙满堂,其乐融融,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但令人痛心和遗憾的是,目前已经有24名战友因患病或事故而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在他们生病期间,我们边防三团阆中籍全体战友都要前去看望和慰问。他们去世后我们也要组织战友前去悼念,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深地鞠上三鞠躬,送别战友最后一程!在去世的24位战友中,让我们感到最心酸、最难忘的是牺牲在边防三团的高德普战友。当年他才23岁,没有结婚,更没有亲人为他送别,他的牺牲带走了全家所有的希望,从而导致整个家庭面临后继无人的悲惨命运……

实地走访当地村民

新婚蜜月送夫上前线却长眠异国他乡

1933年至1935年,徐向前、李先念和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在阆中创建了苏维埃政府,成立了总政治部等作战指挥机构,先后进行了“夜袭老君山”和“强渡嘉陵江”等40多次紧张的战斗,3万多阆中优秀儿女毅然参加了红军,其中近1万人为党和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1950年初,四川南部县老鸦乡白林村18岁的漂亮姑娘赵清秀(高德普的母亲)嫁到了阆中县高观乡3大队7队高家嘴的高尚节,夫妻俩过着幸福而又甜蜜的新婚生活,规划着生儿育女和修房立屋的未来蓝图。但正在这时朝鲜战争突然爆发,高尚节和赵清秀自幼家庭贫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加之从小就受到红军在阆中光辉历史的教育和感染,怀着报效祖国、保卫人民的壮志,积极响应“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号召,妻子赵清秀瞒着家人跑到乡里报名应征,要求前去朝鲜战场,丈夫高尚节知道后很不服气地说:“啥,她去我也要去,我比女人强多了”,直接冲到乡里要求夫妇两人一起报名参军。就在他们二人争执不休时,接兵首长和当地干部出面进行调解,并对赵清秀说道:“虽然战场需要女兵,但打仗更需要男人,先让丈夫去吧,以后有机会再让你去!”就这样她伤心地哭了,并把已经到手的军装忍痛割爱地退给了政府,而高尚节如愿以偿地穿上了崭新的军装,告别了新婚不久的妻子和美丽的家乡,在东北某军事基地集训半个月后直接拉到朝鲜战场参与作战。由于那时处在战争年代,加之交通闭塞,刚去部队时书信往来断断续续,时隔不久还能收到来自朝鲜前线的书信,但久而久之再也没有丈夫及部队的音讯了。赵清秀每天又急又盼,度日如年,心如刀绞。整天暗暗安慰自己,前方战斗激烈,哪有时间写信,坚信战争一结束他一定会平安回来的!并不断安慰家人,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期盼着……

1952年冬天,高尚节所在部队在一次重大战役防御作战中,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怕牺牲,英勇战斗,连续五天五夜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后来虽然守住了阵地,但半数官兵光荣牺牲,残尸遍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而高尚节也未能幸免于难,为党和国家献出了22岁宝贵的生命。由于当时特殊环境所限,高尚节烈士的一个骨头趾、一件遗物及坟堆都没见到……直到1953年春天,赵清秀及家人才收到部队用一张草纸写的“烈士证书”,正式确定了他光荣为国捐躯。全家人伤心欲绝,痛不欲生。根据阆中市烈士陵园的文字记载,高家第一位英雄高尚节烈士牺牲的时间是“1952年11月18日”,地点在朝鲜战场。

丈夫为国捐躯,赵清秀虽然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但公公婆婆及一家人的生活还要继续,所以她身上的担子和压力更重了。为了撑起一家人,让高尚节含笑九泉,她决定终身不嫁,守护高家,并踏踏实实搞好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以减轻父母亲的思想负担。时间长久了,公公婆婆也觉得媳妇既能干又年轻,心眼也好,但这样长此下去也不是办法。在当地好心人的劝说下,给她介绍了几个条件都不错的小伙子,但她婉言谢绝,发誓要孝顺父母一辈子。最后在公公婆婆的耐心劝说下,赵清秀才同意“娶”回了本村六社高九成的儿子高洪尧为上门女婿,再次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

忍疼割爱送儿去部队却葬身边陲

1958年10月他们的儿子高德普呱呱坠地,给这个残缺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带来了无穷的欢乐!高德普从小就是一个听话的乖孩子,聪明伶俐,勤奋好学,长辈和邻舍们都很喜欢他。从读小学到初中毕业,成绩都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期间还当过班长,老师和校长对他的印像都很好。当时升高中和读中专都不得进行文化考试,一律靠群众推荐产生,而高德普被推荐为保送中专的人选,但因没有人际关系而被人顶替落榜。由于推荐读中专自然就放弃再升高中的机会,所以他只能回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当时的小队长高洪苏见他踏实本分,又有文化,就安排他给生产队社员记工分,成年男人叫“全劳动”做满一天记10分,妇女儿童叫“半劳动”做满一天记5至8分,就这样高德普上午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下午4点钟以后就开始给大家记工分,每天给自已记上8分。

在农村呆了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自己年纪轻轻,又有文化,老是务农没有前途,干脆当兵到部队去看看,并把想法告诉了父母亲。但父母亲非常纠结,必定他的叔叔已经牺牲在战场上,而爷爷奶奶及更多的好心人也都劝说他们“一个独苗苗再不要去当兵了,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一家人以后怎么生活呀?” 特别是他母亲心里想得更多更复杂,前夫新婚不久就匆匆忙忙上了战场,并且一去就成了永别,一句遗言都没能留下,更没有留下亲生儿女,给整个家庭带来了多大的痛苦!可现在全家唯一的孩子又想去当兵,不同意吧,又知道儿子性格倔强,做事果断,恐怕难以阻挡。让他去吧,这思想上的疙瘩很难解开。最后经过全家慎重商量,决定还是尊重儿子的选择,让他到部队去锻炼锻炼,能否奔个好的前程。所以,在1977年冬季招兵开始后,他第一个就跑去报名,在柏垭区医院经过体检合格后非常兴奋,满以为可以当兵走了,可当时高观公社参加体检合格的人数多,招兵名额少,加之他的年龄偏小,并且又是家里独子等多种因素而遗憾地落选了。但高德普不依不饶,软磨硬泡,非得找干部讨个“说法”,最后公社党委书记和武装部长只好答应他来年优先考虑。

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78年春季招兵开始了,高德普又积极报名参加应征入伍,通过体检和政审全部合格,新兵连长王开林第一次见到他时,就对他强烈的从军愿望和自身的良好条件表示非常满意,所以在最终定兵时优先满足了他的愿望。1978年2月他和阆中县149名战友如愿以偿地到达珠穆朗玛峰脚下的西藏军区边防第三团。在新兵分配时,首长们看到他帅气、勤奋和灵活,并且写得一手好字,就把他分配到特务连警卫排给首长当警卫员,同时分配到警卫排的还有邓灵、邓林树和胡桂林等多名同乡战友。在这期间,他工作踏实,做事认真,给首长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细心周到,赢得到了首长们一致好评。1979年3月组织上把他调到团首长就餐的中灶伙食团做上司工作。当时部队的司务长必须是干部,上司是战士,具体负责伙食管理。在司务长周文树的热情帮助下,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烹调知识,不断探索和提高烹调技术,既当炊事员,又当管理员,每天改食改顿搞好伙食,受到就餐人员的一致好评。当时的刘银所副政委也觉得他工作不错,能力很强,虽然可以培养成为一名预提干部,但必定机会不多,所以就安排他去学驾驶汽车,对未来的生活有所帮助。1980年4月他被调到团汽车连后,先在司务处做上司工作,易吉林担任司务长,在工作上两人配合默契,没有多久,何学平连长马上安排阆中的刘正勇战友带他学习驾驶汽车,途中因刘师傅生病住院,连队又安排73年重庆丰都县入伍的杨树生师傅带他实习。当时汽车连的老乡很多,大家都很团结,特别是苍溪县的陈玉生指导员对他特别关心……。在后来的工作中,他不怕苦,不怕累,刻苦钻研驾驶技术,很快在师傅的精心培养和老乡们的关怀下就能够单独熟练驾驶汽车。由于他父母亲盼子心切,加之谈了两年的女朋友赵晓华也几次来信催促他尽快回家探亲和谈婚论嫁。还有人暗示:他过去给刘银所政委当过警卫员,请假探亲就是一句话的问题。但高德普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他说“等我脱保谢了师傅以后回家探亲也犹未为晚”。同时还专门委托在樟本一连当兵的同乡高德美帮忙买了两块瑞士“瓦时针”手表,准备到时探亲送给父母亲戴。他还给邓宗敏战友说:“准备这次去拉萨买两双旧军用毛皮鞋,待冬装换发时以旧换新给父母亲使用,”还给女朋友买了时下最流行的尼泊尔生产的尼龙纱布料做衣服……

西藏军区原边防三团特务连警卫排

由于西藏边防部队的干部长期在一线工作,有的家属随军后也随丈夫到部队一起生活。一旦组织决定其转业和内调后,所有的行李(含床上用品和餐饮用具)都装在用5公分厚的木板订制的长1.8米,宽1.4米,高1.2米的木箱内,统一运往转业去的所在地方。而每年的六、七月份团里都要派大量的汽车将转业干部的毛箱运往格尔木火车站,再通过火车运往全国各地,以确保当年9月1日转业干部报到之前收到所需用品。所以高德普也想等这次运输任务完成之后再请假探望父母和结婚,并把这一计划提前写信告诉了父母亲。父母亲收到儿子的来信后喜出望外,日夜期盼着儿子早日归来,同时还与女朋友赵晓华进行了沟通,如果见面没有意见就会很快举行婚礼。所以从那以后,父母及女友每天都站在村口望眼欲穿,不知来往的路人过了多少却始终没有等来那个让他们魂牵梦萦的身影,赵晓华羡慕地仰望着天空中一对对归家的小麻雀亲亲热热,不离不弃,禁不住热泪盈眶,赵妈妈也喃喃自语潸然泪下:儿啊,妈妈天天等,夜夜盼,咋就不见你回来呢……

1981年7月上旬,团里决定派出10辆军用卡车,将当年20多名转业及内调干部的行李毛箱专车运到拉萨再转运去格尔木火车站。团首长对此工作十分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和部暑,为确保安全,汽车连的连长和指导员都必须亲自带队跟车。在车队出发的当天上午,装好毛箱的解放牌货车整整齐齐地停在团里蓝球场上,政委刘银所和副团长李继龙逐一检查车辆及毛箱的安全情况,并对大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特别要求大家严守交通规则,稳健驾驶,确保一路平安!大约九点半钟一声鸣笛,车队从团部出发,浩浩荡荡向日喀则军分区驶去……

高德普与警卫排战友合影

当天早晨,政治处电影组的阆中老乡韩培远要去日喀则更换电影片子,听说阆中高德普老乡要驾车送毛箱到日喀则,便和他取得联系,并马上将六圆桶影片放在他的货车上,老老实实地坐在货车毛箱的空隙里准备出发。正在这时,李副团长指着韩培远问道“你怎么不坐电影车而坐在毛箱车上?”韩培远回答道“刘政委安排电影小车押运毛箱”。李副团长马上命令他火速把六桶电影片子卸下来放在电影车上,然后与政委商量后,叫他乘坐政委的电影小车去日喀则军分区更换影片。

当天高德普所开的军用货车由他主驾,而主教杨树生的爱人和3岁女儿都同坐在副驾驶室里。全家人一路有说有笑,很是开心。当车队行程至150公里左右,即拉孜县海拔4496米的加措拉山下坡路段时,由于山高坡陡,蜿蜒曲折,加上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十分颠簸,忽然刹车气管断裂导致刹车失灵而翻入200多米高的悬岩深沟之中,驾驶室的四人被弹出门窗外与山石相撞,高德普战友不幸当场牺牲,主教杨树生的妻子和三岁爱女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死亡,杨树生被送到拉孜县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处置后再急转日喀则军分区第八医院进行急救,经过医护人员10多个小时的艰苦努力终于挽回了一条生命。而阆中老乡韩培远战友因当时没有搭乘该车而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高德普战友牺牲后, 由于西藏部队的特殊情况,未能及时派人前去阆中处理善后事宜。而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仍然焦急地等待和期盼着儿子回家探亲,从烈日炎炎的夏日等到了凉风瑟瑟的初冬都没有儿子的音讯。两位老人逢人就说“我儿子写信说的执行任务就回来,可这么久了既没来信,也没有任何消息”,特别是他母亲每天清晨眼晴一睁就恍惚看见了儿子,夜晚经常噩梦连连,一天到晚忧心忡忡……而女朋友赵晓华家里也提前准备了结婚彩礼,非常期待良辰吉日的到来,好风风光光步入婚烟的殿堂。由于那时信息闭塞,在左等右等都没消息的情况下,他的妈妈赵清秀和未婚妻赵晓华带了两袋阆中的“保宁蒸馍”专程从阆中坐汽车到成都新南门汽车站,再买车票去拉萨,结果到了那里一问没有到西藏的汽车。随后又跑去打听了成都的城北和西门两个车站,都没开通到拉萨的客车,最后听别人讲成都北郊动物园附近有一个很小的车站可能有到藏区的汽车,母女俩经过千辛万苦才找到那里去了,由于当时她们缺乏社会经验,结果被两个“黄牛”骗上车后拉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丢下她们,并骗走了随身所带的现金和粮票,母女俩伤伤心心地大哭一场……,没有办法又只好返回阆中。时隔不久,从西藏战友处传回了高德普因公牺牲的消息后,当地好心人叮嘱一定要瞒着他的父母亲。直到1982年早春二月,也正是阳光灿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日子,但这时他父母亲充满希望的心却永远地破灭了。高德普却永远属于了这个春天,躺在了这个草长莺飞的季节,生命注定会绽放一片葱绿……当家属代表们到达阆中县人民武装部的小会议室时,边防三团善后工作组的首长带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他们宣布了这一不幸的消息,并不断地说道“对不起、对不起!确实是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这突如袭来的不幸消息犹如晴天霹雳, 全家人哭成一团,怎么也承受不了这严酷的打击,特别是高德普的母亲当场晕倒过去,被紧急送往医院急救。当时确实不知道部队是什么原因隔了半年多才去处理善后工作,导致他们误认为部队有意隐瞒了事实真相,加剧了他们痛苦的心情。后来虽然高德普的牺牲被定性为“因公牺牲”,一次性给予家属500元抚血金,并分别从次月起给予父母亲每人每月25元的生活补助,但仍然不能慰藉对儿子的思念之情。依据阆中市档案局提供的原始资料记载,高德普的叔叔高尚节烈士证件号为“039879”,而高德普的证件号为“00896”。因此,我们可以确认高德普是高家的第二位英雄!

高德普的坟墓

伟大的父母因失去亲人而抱憾离世

当时,他父母亲得知高德普牺牲后安葬在边防三团烈士陵园,由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儿子死后都不能看上一眼。加之那时候也没有照像存档,更没有智能手机,连坟堆堆的模样都没能看到。所以决定照常在老家给儿子做了一口棺材,里面整整齐齐存放着一套军装和一张军装照片。按照当时乡风民俗,高德普是英年早逝,他的棺材也没有放进高家大堂屋,更没有召开追悼会。但他们仍然请来了众多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地把“儿子”送到了老坟地下葬,完整地建了一座“衣冠冢”。他母亲当即留下遗言:“我死后要与儿子安葬在一起,在老坟地旁边的山坳地共建一座“合葬坟” !

自从高德普牺牲以后,他伟大的母亲想起前夫为国捐躯,给家庭和自己带来了太多的伤痛!好不容易才有了现在的家庭,结果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妈妈用全部心血养育了唯一的儿子,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这样默默地离开了,而且走的是那么匆忙,那么遥远,这一走就成了永别,从此以后,她就慢慢地得了幻觉症,常常在饭桌旁、灶台边默默流泪,有时在梦醒后的深夜嚎啕大哭:“普儿、普儿,妈妈一闭上眼睛你就站在我床边,多想紧紧抱着你,你不要再离开妈妈!普儿啊,你难道就不想陪妈妈说说话吗?你怎么就这么狠心丢下妈妈……”被哭声惊醒的左邻右舍也不经怅然泪下。有一次在高观场上碰见了与儿子一起入伍的战友任玉禄和高德美时,她马上跑过去紧紧地抱着他们嚎啕大哭,不停地叫着“儿子啊儿子……妈妈终于把你盼回来了!”在场的群众泣不成声,泪流满面!邻居高洪镜含泪说道:“我们经常听到她大哭大叫,不停地喊着普儿、普儿……”还经常无缘无故地往山坡上和田坝里跑,有几次栽倒在田边地角上,衣服被撕得七零八落,不省人事但手里还仍然紧紧地抓着一顶军帽。由于精神上的打击和身体上的折磨,久而久之高血压和风湿病也随之而来,身体愈来愈差,药物治疗也没有效果,于1983年10月这位伟大的母亲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56岁。由于她当时死在柏垭区医院的,遗体抬回老家后,家族长老们却以“死在外面”为由不能把遗体安放在高家老堂屋进行祭祀。在赵氏家族的强烈要求和当地干部的大力协调之下,才把她的遗体停放在堂屋外面的屋檐下进行祭祀活动。后来遵照他母亲生前的遗嘱与高德普共同修建了一个合墓,实现了母子团聚的遗愿。高氏家族的高尚忠老人说:赵清秀性格开朗,能说会道,不论是农活,还是家务事她都非常能干。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和尊重。自从她嫁到高家后,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从容应对,但这一次终究没能走出儿子离开的噩耗郁郁而终……

母亲与高德普的合葬幕

父亲高洪尧自从唯一的儿子牺牲以后,空荡荡的心里仿佛填满了悲伤的泪水,加之老伴的离去,使他对生活产生了绝望。由于过度悲伤,精神打击太大,经常情绪不稳,时常出现抑郁、失眠以及食欲不振等,加之那个时候整个家庭事情太多,压力太大,根本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致使他疾病缠身,患上了绝症食道癌。虽然刘学文和赵晓华夫妇也想方设法为他进行过治疗,但没有达到实质性效果,并很快于1984年夏天离开了人世,终年64岁。

对越作战英雄“女婿”也郁郁而终

由于高德普是独生子女,所以他牺牲后家里在没有兄弟姊妹了,高家父母仍然把他原来的女朋友赵晓华当着亲闺女一样,看作高家唯一的精神支柱。而当时赵晓华也算得上是一位条件不错的姑娘,既漂亮又能干,对人又好,不少小伙子都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怀着对高家的依恋和对军人的敬仰之心,高晓华发誓要继承男朋友的遗志,留在高家孝顺父母,非军人不嫁,并改口把高德普的父母亲叫“爸爸”和“妈妈”。在当地干部和邻居们的大力帮助下,高德普的父母亲终于盼来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即南部县老鸦乡五宝村的退伍军人刘学文,小伙子勤奋好学,做事踏实,在部队还是一名共产党员,曾参加过对越反击作战,身负重伤,荣立三等战功。经过短暂的相互交往和了解之后,赵晓华和刘学文两人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1983年2月,赵清秀夫妇在众多亲朋好友的鉴证下,体体面面地为“儿子”和“女儿”举办了一场婚礼,赵晓华名正言顺成了高家的“女儿”,刘学文成了“上门”的女婿,就这样又一次挽救了一个临近破碎的家庭。

刘学文战功审批表

由于刘学文战友在老山前线潮湿地区作战时间较长,患有严重的风湿关节炎,加之腿部受伤的弹片未能取出,一遇天气骤变,关节疼痛难忍,根本不能胜任重体力劳动。加上高家那几年的特殊情况,家庭条件大不如前,光靠种地维持生活还是可以,但随着两个老人生病和去世,两个小孩也逐渐长大要读书,经济上显得十分拮据,整个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妻子赵晓华长期外出到广东打工,后来干脆把两个孩子也随带到广东读书。久而久之夫妻长期分居和家庭的无形压力,导致感情破裂而各奔东西。从此刘学文独自一人在农村拖着残疾的身体,仅靠自留地种点小菜和每月六百元的优待款而勉强维持生活。由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庭条件有限,再婚十分困难,精神压力过大,所以他越来越抑郁焦虑,对生活失去信心,对任何事物也毫无兴趣,经常以酒解愁而愁更愁。当地干部和群众也给予了不少的关心和帮助,但还是没有挽留住这个家庭。2018年的秋天,刘学文因误喝自己家里泡的药酒而中毒身亡,终年62岁,高家第三名英雄就这样郁郁而终离开了人世。

伟大的母亲和英雄之光将永世流芳

刘学文去世后,歪七扭八的三间旧瓦房破烂不堪,房顶上长满了青草,四周墙壁严重漏水发霉,而今一家三位英雄和一个伟大母亲的家庭却人去屋空,再无炊烟,斑驳的墙壁上镌刻着岁月的印记,孤零零的小屋呈现出一派萧瑟凋零的景象,但它却承载着这个家庭光辉而又感人的传奇故事……

2019年春天,当阆中市柏垭镇武装部给复转军人颁发《光荣之家》荣誉牌时,而一家出了三个英雄的高家却没有家人接受党和政府授予的崇高荣誉。时任柏垭镇武装部长的卢勇带着沉痛的心情将光荣牌看了一遍又一遍,泪流满面,感慨万千。高家85岁的高尚忠老师含泪说道:“在当地只要一提起高德普一家的感人事迹,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一家三个英雄为国家的安宁和建设作出了贡献,是整个大家族的骄傲和自豪!但当他们应该得到党和国家的荣誉时却后继无人,实在令人痛心和遗憾!”

高德谱的表弟赵诣是四川南充人,1990年入伍,曾在部队担任过指导员、机关协理员和重庆警备区政治部新闻干事,是《战旗报社》特邀记者和《解放军报》特邀通信员。当他得知高德普一家三个英雄和伟大母亲深动感人的事迹后,克服了种种困难,先后到阆中市人武部、军人事务局、档案局、红军纪念馆以及高德普所在的乡镇村社进行了大量地实地走访,调阅了珍贵的历史档案资料,基本查证了他们的来龙去脉,足以证明高家出了三个军人、三个英雄,是名符其实的“军人之家”和“光荣之家”。2021年疫情期间,赵诣战友又不辞劳苦,战胜了高山缺氧和交通不便等诸多困难,与四川新闻网的记者张雪松专程前往西藏日喀则军分区机关和原边防三团,走访了有关部门和人员,特别是在边防三团政治处(原部队代号己变)的大力帮助下,专程又去了定日县长所区烈士陵园瞻仰了高德普的墓地。因部队已移防异地,整个烈士园19座坟墓在离原团部两公里的山坡旁,既没有纪念碑 ,每座坟也没有墓碑,没有文字介绍,更没有郁郁葱葱的青松和整洁干净的草坪,到处都是山洪冲刷的痕迹,显得特别凄凉。经过在视频中与韩培远、邓灵、冯恩培、赵万凯等众多战友的反复回忆和甄别才找到了高德普的坟墓。看到这种状况,他伤心地流着眼泪,点着从内地带去的香蜡和纸钱,深情地鞠下三鞠躬,沉痛地举行了一个人参加的追悼会。他说:“亲爱的表哥:我代表您的家人、亲朋好友和长辈,代表您一起入伍的100多名战友专程来看望您,实现了我们多年的夙愿。在此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自从您牺牲之后,您的父母亲痛不欲生,一直难以承受残酷的现实,相继在三年内含恨离开了世界。您妈妈健在时在老坟地旁为您安葬了‘衣冠冢’,她病逝后与您合葬在一起,实现了母子团圆的遗愿。表哥:高家先后出了三个英雄,更出了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我们为您们的家庭感到骄傲和自豪!亲爱的表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虽然我们相距遥远,但永远心连着心,衷心祝愿您与珠峰同伴,与大地永存,一路走好,亲爱的表哥安息吧!……”在离开墓地时,赵诣饱含深情地带回了一杯黄土,放到了他父母和他的坟前,以表示一家三口永远不分离,赵诣还希望在适当时候,把高德普的遗骸运回阆中,魂归故里,以实现他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愿望。赵诣表弟的所作所为令战友和家乡父老乡亲们深受感动和赞扬!(在这里我对赵诣战友所提供的各类素材表示诚挚的谢意!)

赵诣为表哥高德普召开的追悼会

高德普战友牺牲后,我们阆中在后勤木工房的战友邓其文和梁再明特地给他做了一口大棺材,在团部的老乡隆重地为他进行了送别。每年的清明节,老乡们都要去扫墓和进行悼念活动。每逢战友聚会和重大节日,大家都要肃立默哀,回忆和畅谈战友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倍加怀念昔日的战友。在他老家,任玉禄、高德美等许多老乡十分关心和关注他们家庭的状况,有的还经常前去慰问和看望高妈妈,(在我撰写此文时,很多战友还滔滔不绝的介绍了高德普生平的一些感人事迹,大家对他都是赞誉有加),重庆的易吉林战友当时是高德普的司务长,采访时他声泪俱下,泣不成声地说:“我和高德普战友虽然相处时间不长,但情感很深,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忘记他,得知他家的悲惨遭遇后更是异常难过,追思过往,他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心情特别沉重……”

高德普一家,从解放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对越反击作战,再到祖国西南边锤的稳定和繁荣,都是与三位英雄的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紧密相连,正是由于像这些无数英雄之家血与泪的付出才换来了共和国今天的繁荣与强盛,我们要永远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这一座座不朽的历史丰碑,不可磨灭,更不能忘记,而将永远高高耸立……

赵妈妈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新婚蜜月就支持前夫扛着钢枪踏上朝鲜战场,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山河,亲身感受了生死离别之痛苦;明知当兵就意味着牺牲,但还是忍痛割爱,亲手把唯一的儿子送到雪域高原去守护祖国的西南边陲,结果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不辞而别,一个坟堆堆都没有见到;招来的“上门女婿”也因种种原因而过早去世,没能撑起这个家,没能延续高家的香火,她既是一位大爱无疆的母亲,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尚军、支军和拥军的伟大女性!为了三位英雄,她默默地忍受着痛苦和煎熬,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没有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无怨无悔,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出了自己美好的家庭!高妈妈您是这个世上最无私的妻子、最伟大的母亲,您默默付出,从未抱怨,付出的光阴里注满了倾述,您是一种岁月,写尽恩泽,您把最心爱的丈夫,最优秀的儿子送给祖国,勋章里写满了大爱,播撒花香,爱满一路……。在八一建军节之时和阆中78年100多名战友进藏45周年之际,我们深切怀念谭必焕、高德普、昝厚富、赵良太等去世的24名战友,衷心祝愿他们一路走好!我们更要向赵清秀老妈妈等无数的伟大母亲致以崇高的敬意!

高家大堂屋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

作者简介: 

贺荣信:四川阆中市人,1978年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边防三团、军区转业办公室、军区教导大队工作,1994年(正营少校)转业至阆中农行工作至退休。

作者:贺荣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小黑屋|大阆中 ( 蜀ICP备2020031798号 )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川公网安备 51138102000094号

GMT+8, 2025-7-20 22:10 , Processed in 0.0780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