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事业,造福一方百姓,幸福子孙后代。一直以来,河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秉承这一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实质,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作为党工委、办事处的头等大事来抓。街道通过健全领导体系,聚焦关键领域,有力促进了辖区“乡村振兴”“五大任务”走深走实、提质增效。为加快建设农业兴旺发达,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幸福和美的社会大好环境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坚持做好“三农”工作,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为了顺利完善“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街道充分发挥党工委在推进辖区“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了党工委系统谋划,办事处全面推进,村居高效联动的“乡村振兴”组织领导体系。街道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街道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党工委会议、领导小组会议、专题会议学习中央、省、市“三农”重要文件精神,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以严格地考核奖惩措施,将“乡村振兴”及“三农”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考核。为确保脱贫攻坚成效,街道瞄准“两不愁、三保障”的短板,全力推进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落实,从严开展已脱贫户防返贫监测,对确实存在的问题逐一整改清零,坚决守住防返贫底线。2022年街道完成了两轮大排查,入户走访近500户,在今年1月,河溪街道黑石村高分通过了脱贫攻坚后评估第三方复核抽查,社会效果良好。
街道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狠抓耕地保护、良种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产能稳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立足在粮、油、菜、中药材等方面资源禀赋,突出抓好品种培优、品质上等、品牌出彩,做大特色产业项目,做强优势品牌,使农业特色产业成为乡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道具体采取了自种代种、第三方社会化服务流转、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集中经营等治理模式破解撂荒地治理难题,走出耕地集中流转难的课题,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仅2022年,街道共治理流出耕地1237亩,落实大春粮食种植面积45568亩、小春种植面积14369亩、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4171亩。整治撂荒地复耕复种面积5000余亩,同步建成现代粮油产业园1000余亩,年内粮油大量增产增收,同时成功打造了东岳庙、黑山岩村全市撂荒地整治重点示范片。街道办事处在努力克服财政资金短缺的巨大压力下,围绕群众所急、所盼问题,纵深推进为民办实事,通过项目支撑、乡友及社会捐资、本级财政自筹等方式,全力补齐农村道路、水利、生态等“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短板。仅去年已完成9000余亩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任务,重点补上土壤改良、农田灌排设施、生产道路等短板。统筹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健全了长效管护机制。同时也在进一步规划把永久性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粮田的实施方案。通过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街道统筹推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水、电、路、气、信等设施同规同网,持续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让更多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化生活。
五、聚焦乡村人才、文化发展, 全力夯实文化、人才振兴。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促进乡村文化发展。街道分期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农民经营种植能手,建强了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队伍,并持续抓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农村基层聚集,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通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培育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地方特色乡村文化,处处呈现出现代农民的精神风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乡村振兴”正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最有力的措施,在“乡村振兴”中要做到“从农业传统化到农业现代化、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的根本转变。
总之,基层党政必须要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委、政府工作重点,举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要立足社情民意,体现农村社会特色,要加快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排头兵。
来源:河溪街道 张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