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我们夫妻当年“上山下乡”的农村,转眼之间已经四十五年了。一直想回去看一下,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看看那里的父老乡亲们。
今年夏天,我们从成都回到阆中老家。由于成都发生疫情,便在阆中老家滞留,于是趁国庆节期间回到了当年落户的生产队,亲眼见到了农村的大变化。坐班车到解元场,每人花十元钱搭乘乡村逢场天才有的农民自己经营的“公交车”就到了。过去的崎岖山道不见踪影,公路修到了生产队的尽头。各户只需花点钱,便可将水泥路铺接到自己的院坝,出行非常方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居住条件的大变化。过去的老房子都被拆掉,修成了宽敞整洁的瓦房院落。院坝里安有太阳能灯,一到傍晚便自动点亮,如同白昼。厨房里装有净水器和饮水机,随时都可以喝开水、用热水。空调、彩电和冰箱是各家各户的必备品,冰箱里装满了从城里和场镇上买回的食品。一些人家还有水冲式厕所和洗澡间,安装有太阳能热水器。人们彻底改变了过去由于条件所限而喝生水、不洗澡的陋习。总之,一应生活设施和生活习惯已经和城市相差无几了。再说说吃的变化。我们当年的生产队自然生产条件较好,每年可以分到口粮四百多斤,并且烧柴也基本不缺。可是一年到头,仍然只能吃上红苕(夏天南瓜)酸菜稀饭。除了春节等节日外,很少见到油荤。如果要搞点基本建设,如修间房子,或修个沼气池,单说粮食就要准备好几年。之后有的人家在青黄不接之时还要借粮度日。记得和我们同院居住的一户人家有天晚上吃了一顿白米稀饭,第二天他家的小孩高兴地对我说:“强爸爸,我们昨晚吃的是光米汤吔(指不加任何杂粮和瓜菜的净米稀饭)!”眉宇间充满了幸福感。而今家家户户都有几个能装千多斤的金属粮囤子,装满了稻谷、小麦、苞谷等粮食和油菜籽、花生等油料作物。人们再也不用天天喝酸菜稀饭了!一日三餐变着花样吃,既有米有面,又有时鲜蔬菜。请客吃饭不但是平常事,甚至要到场镇或阆中城去购买鲜肉、水产品和农村里没有的食材,以显示待客之诚。宴请我们的主人(中间二位)已经八十多岁,还在种庄稼图中左一就是当年吃“光米汤”便幸福满满的小孩,乘工作之便与妻子(右二)回来宴请我们每家每户都养着几头大肥猪,是给在外打工的儿女们回家过年准备的。现在的猪比过去的人吃得好多了,饲料都是稻谷、苞谷和小麦炒熟了用机器打成粉,闻着一股熟香味。圈养着的鸡鸭也是吃这样的饲料拌和菜叶。我问为什么不直接喂它们苞谷,回答是现在的鸡鸭都“假”(阆中土话,指条件好,奢侈,享受等意思。不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起来了,连整(音geng,三声)粮食都不吃了。过去,牛是生产队的重要劳动力,只能由贫下中农喂养,“地富反坏右”家庭是没有资格养的,可见对其重视的程度。而现在,役牛已经没有了。各种农业机器代替了畜力,不但提高了劳动效率,而且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几十年前“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每户人家都辟有专门的房间存放各种农用机械:耕地机、打谷(麦)机、脱粒机、打米机、磨面机...... 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对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大为重视。我们当年教民办学校,每年开学时都要苦口婆心地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使人非常头疼。而今孩子读小学,家长就要到场镇上去或租房或买房,由爷爷奶奶陪读。第二代打工人甚至将孩子接到自己打工的城市去读书。大山沟里不但有了中学生,大学生,还有了研究生。山沟里的一只金凤凰,研究生毕业后在外企工作。她的父亲是我们当年的学生。天还是这片天,地还是这片地。为什么当年缺吃少穿,艰难度日,现在却能丰衣足食,生活富裕?我想,只要有好政策,不瞎折腾,老百姓就会有好日子过。对吧?
为了回报乡亲们当年的关爱,我们在回乡前便策划,准备举办坝坝宴招待大家。我们设想了方案,当场天如何去场镇上采购,请谁主厨,请谁帮忙,桌椅板凳怎么准备,场地定在何处,等等。和乡亲们商量,才知道农村里专门有操办红白喜事酒席的人,实行的是一条龙服务。一个电话打过去,确定了日期、桌数、地点和价格。第二天天刚亮,车便开到了院坝里。我们一点不用操心,只等着到时开席。全队的老人们(只有老人!)在一起高兴地玩了一整天。 我们此次住在当年的队长(右一)家,他的儿子(右二)也回来看望我们我们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比如现在还留守在生产队里的全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耕种着房前屋后的一部分土地,可能只占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一左右。明明知道一年做下来,除去成本所剩无几,但不种又去干啥?现在还能劳动,总不能坐在家中等儿女寄钱回来买粮吃吧?大家都说,如今种地,就是明知不赚钱,流汗混个肚儿圆而已。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也是儿女们担心的问题。虽然都有手机,互相联系很方便。虽然有些家庭安装有监控视频,儿女们随时可以看到父母的情况。虽然儿女们都有小汽车,但是乡村缺医少药,小病小痛都要到几十里外的场镇上去就医,而只有逢场天才有车可坐,其余时候只能包车,车费要一、二百元,都有些舍不得。如果真有个三灾两痛,儿女们也是远水难解近渴。耕地严重撂荒也是一个大问题。大部分可耕地长满了树木杂草,人畜都很难进去。年纪轻一点的都带着儿女外出打工去了,他们都在城市里购置了房产,不会回到乡下了。家里没有老人的,已是墙倒屋塌。真不知道再过些年,这批老人去了,农村会是什么景象。会成为无人区吗?十四亿亩耕地红线守得住吗?也许我们是杞人忧天。乐观地想,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到时候总会有办法的吧!我们近十年的青春时光在这里度过。无论当初多么艰辛,多么失落,多么迷茫,可是善良质朴、曾经关心同情帮助过我们的乡亲们,还有那些我们教过的天真的孩子们,却使我们终生难忘。那里的山矗立在我们心中,那里的水流淌在我们心中,那里的乡亲们的音容笑貌存留在我们心中。乡亲们!我们还会回来看望你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