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427+1662”,单日新增超2000例。
今天上午,深圳通报最新疫情情况,10月8日0时-10日24时,深圳累计报告本土病例46例,其中32例为市外、省外来(返)深人员输入关联。
深圳市疾控中心对全市10月9日以来的所有病例均进行了病毒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大多数个案感染毒株为BF.7、BA.2.76和BA.2.2变异株,其中BF.7变异株为深圳首次检出。BF.7是BA.5.2.1.7变异株的简称,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亚系,相对于BA.4或者BA.5,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染力强、代际间隔更短,极易造成大面积传播。
近期深圳在流调过程中发现,不少病例是由于不正确佩戴口罩而发生“隔空”感染。
深圳某市民在外地旅游返深后确诊,基因测序结果为BF.7变异株。初步流调显示,该病例与路边行人相遇时因两人均未戴口罩,导致行人感染。目前该外地返深市民已造成多例后续关联感染个案,对我市带来较大传播风险,不排除后续出现新增阳性个案的可能。
在户外戴口罩,是不是多此一举?看看这些案例就知道了——
01 路边相遇,一个细节导致感染
流调显示,10月8日18时,病例A与病例B在福田区的路边时相遇,二人均未戴口罩,导致交叉感染。10月10日,病例B确诊。目前病例A引发的后续关联感染个案,已超过20例。
02
我刚吐了一口痰
你刚好路过
深圳市福田区某生活超市门口,确诊病例A路过时,向旁边的垃圾桶吐了口痰。
一分钟后,病例B和两名好友来到该超市买菜,并在距离垃圾桶一米左右的位置,徘徊了大概一分钟。身着白衣的病例B虽然戴了口罩,但整个鼻子都裸露在外。
病例A确诊两天后,病例B也确认感染。
福田区疾控中心流调发现,两人属于同一传播链。
流调员严格指出,病例A吐痰的行为形成了气溶胶传播风险。“病例B戴的口罩虽然把嘴巴挡住了,但是鼻子裸露在外面,这就导致气溶胶吸入呼吸道,从而造成病毒传播。”
03 地铁口:2人“隔空感染”
深圳市福田区某地铁站出入口旁人行通道上,病例张某未正确戴口罩,一名路人同样未正确戴口罩,二人相隔一两米距离,发生交叉感染。
04 人行道上“一传多”
深圳市福田区某人流密集的人行道上,病例蔡某某未正确戴口罩走过,多名同样未正确戴口罩的路人均被感染。
05 公园里 没戴口罩的大叔“闯了祸”
深圳市福田区某公园中,病例彭某某未正确戴口罩,一名路人走过,由于未戴口罩导致交叉感染。
06 在小区当面“唠个嗑”
造成“一传多”
深圳市福田区某小区,病例吴某某未戴口罩在小区活动,与邻居们近距离接触、交谈,当中有些人并未正确戴口罩,最后多人被交叉感染。
韶关有确诊病例因不戴口罩、随地吐痰传染数名市民
被立案侦查
橙柿记者发现,据“韶关发布”消息,广东韶关也出现多例多源头多链条的外地输入确诊病例,引起本地连续发生阳性个案。
当地疾控中心经调查发现,一病例于9月30日从呼和浩特返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防疫规定,不佩戴口罩步行至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传染了路过的数名市民,在韶关市社会面造成传播重大风险。目前,公安机关已对该病例进行立案侦查,并将依据其涉嫌构成的违法行为和危害后果,依法从严追究其法律责任。
疾控专家表示,科学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播风险,阻断疫情扩散蔓延,也是最简单、最方便、最经济的防控措施。同时建议市民坚持做好勤洗手、常消毒、多通风、少聚集、一米距等个人防护措施。如果出现不适,佩戴好口罩后及时就诊。
① 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② 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推荐更换时间为4小时;
③ 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④ 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⑤ 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提醒,鼻翼两侧尤其要捏紧,否则气溶胶很容易乘虚而入。
“如果鼻翼两侧没有很好贴合面部,是漏气的,这时去做核酸,假如前面正好是一个阳性感染者,你近距离接触,他在测的时候把口罩去掉,这时候就会有病毒形成气溶胶,你紧紧跟着他,就可能吸进去,所以正确戴口罩很关键。” |